在集中營關押期間或之後,我都曾覺得「羞愧」⋯⋯

文 /普利摩.李維 Primo Levi;譯 /倪安宇 有一個制式畫面反覆出現在文學、詩歌和電影裡:動亂結束,「暴風雨後的寧靜」[1]來臨,人人心中雀躍。「走出苦難,我們欣喜若狂」。不再疾病纏身,恢復健康;解放者高舉旗幟到來,讓我們掙脫禁錮;士兵返鄉,回歸家庭後重獲平靜。 從許多生還者的陳述和我自己…

當世界說,你的愛不是愛

文/肉蟻小姐 日子一天天過去,海倫娜漸漸習慣了「加拿大」倉庫的事務──雖然不可免的,她必須眼睜睜看著猶太同伴送入毒氣室,並為此感到罪惡與痛苦。 令海倫娜不自在的是,管理「加拿大」的黨衛軍主管法蘭茲,自從在他面前唱歌的那天起,便經常出現在自己的視野之中。每當聽到軍靴靠近的聲音,她便會心生恐懼;而每當她…

【一週E書】他是絕對反派的象徵。但這不是他一個人辦到的

文/犁客 今天我們講到「希特勒」的時候,講的幾乎都不是希特勒他本人。 先別覺得咱們又要聊二次大戰的傷痛過往,那些你都很熟悉,那些都不用再提。我們不是要聊那個。不過你可以想想,為什麼一看到「希特勒」三個字,你就覺得話題一定會是對二次大戰種種創痛的重新審視?為什麼不能是希特勒想要努力成為畫家但被老師嫌棄…

每個人都是這種巨大轉變的見證人,每個人都迫不得已成了見證人

文/史蒂芬.茨威格;譯/史行果 我們命該遇到這個時代。 ──莎士比亞《辛白林》 我從不這樣看重自己,覺得非要向別人述說自己的經歷不可。在我鼓起勇氣寫這本以自己為主角──或者更確切地說,以自己為中心的書之前,所發生的一切,事件、災難和考驗,都遠遠超過了以往任何時代。我個人根本沒有資格站在舞台上,我只是…

經由他的眼睛,我們抵達了無法抵抗宿命者的現場

文/蔡慶樺 幾十年來遊蕩在街頭的無家可歸者布洛克斯(Richard Brox)寫了一本書——《吾業遊民》(Kein Dach über dem Leben),自上市後便進入暢銷書排行榜前二十名。一位素人作家能在競爭激烈的德國出版市場取得這樣的成功,非常不容易。 故事要從一部紀錄片開始說起。 記者與主…

鋪天蓋地訊息戰!從里長到教授,從AI到「自乾五」

文/沈伯洋 中國跟俄國的訊息戰其實有很多不同之處,以下概略介紹。 第一,中國官方已不把網路視為洪水猛獸,以前他們覺得網路很可怕,所以要控管,「人民不發出任何聲音才不會攻擊我」,這是過去的想法。現在不是了,反而是讓網路成為攻擊的工具。他們發現用網路攻擊更快。行銷學這十年來發展得太好,又因為有大數據,他…

一個小女孩的日記、一個時代的縮影──好友慶祝《安妮日記》作者九十歲冥誕

編譯/愛麗絲 1942年6月12日,是安妮.法蘭克的十三歲生日。前一晚,她與父親在書店裡挑選了生日禮物,當時這對父女不會知道,安妮挑的紅色筆記本會成為二十世紀中最重要的一本日記——《安妮日記》。安妮曾在日記中表達對摯友的渴望,希望能有傾訴內心想法的對象,而她也將賈桂琳.范.瑪爾森視為摯友候選人。 2…

那時她還不知道,自己將有一部分遺落在那個房間

文/徐珮芬 「我握著他的欲望,親自放進我的懦弱。」 即便時間一直把我們往前推,身體仍可惡地記得那些細節:湊上來的嘴唇帶來的陌生菸味、透過窗戶照亮房間的微弱月光──有隻落單的螞蟻,爬過牆面上的裂縫。 她驚訝於自己的感知變得如此敏銳,那時她還不知道:自己將有一部分遺落在那個房間。 闔上筆電我覺得呼吸有點…

她們第一次分裂,在媽媽的子宮;第二次撕裂開來,在實驗動物園裡

文/艾芬蒂.柯納;譯/陳佳琳 從我們的不成形小窗看出去,我們一共看見了五個人:三個小男孩,他們的媽媽,還有一位白袍男子,此人手裡持著一本小筆記,忙著詳盡記錄。這幾個小男孩讓我們很好奇──這是我們第一次見到三胞胎。羅茲有另一對雙胞胎姊妹,但三胞胎這種生物我們真的只在書本見過。雖然這三個人讓我們印象深刻…

【經典也青春】門得列夫的憂鬱 ——成怡夏談普利摩·李維的《週期表》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化學元素的類別有氣體、金屬、非金屬和土質。 它們各有特性和週期性。 猶太裔的李維出生成長於義大利杜林,取得化學博士學位,在二戰期間德國佔領時加入地下反抗游擊隊,遭到逮捕後被關進惡名昭彰的「地獄」——奧茲維茲集中營。 做為同批死囚八百多人中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