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翁玉玲 阿富汗少年薩迪德並不認為回信給一位美國女孩艾比是多麼重要的榮譽,對於老師的引薦也深不以為然,但,就是這樣的牽線下,他成為她所認識的《我的阿富汗筆友》。相識的原因很有趣,篇章轉折有點短幕劇的味道,故事慢慢將兩邊的時空分別與一同連結起來,作者書寫的方式充滿美式風格,尤其是對艾比這個角色上。 …
文/田羽心 《繼承遊戲》是聚焦青年向的冒險解謎小說,跟《飢餓遊戲》、《移動迷宮》系列一樣有三部曲待上市,且劇情環環相扣、充滿張力與未知,很適合不同閱讀習慣的各年齡層入門。作者擁有心理學、精神病學及認知科學學位,並於大學任教,擅長形塑角色魅力、人際關係糾葛、詮釋語言文字的箇中含意,將繼承之戰描繪得有聲…
文/陳瀅如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最早,認識宜容,是讀了她寫的一篇又一篇青少年文學導讀。 後來,因為工作關係,成了她翻譯的菲利普.普曼《發條鐘》的編輯。 更之後,與她錄了一集《在我墳上起舞》,說到激動處,她忍不住拍桌。那之中,是對故事的熱愛。 這次,藉由她推薦的《謊話連篇》,我感覺又回到…
文/翁玉玲 如何不成為一個不當的溝通者,不讓孩子陷入封閉和仰鬱,《14歲前該跟孩子聊的14件事》使用情境式對話練習,希望更多人明白數位時代的親子交流其實可以更寬廣自在。 跟孩子一起成長,用網路學習新的事物 除了關注小孩的身體健康與發育進度,他們的心理健康也是很重要的一環,特別是在處理壓力,小孩子也是…
文/犁客 耶誕節前夕,一名17歲破少年被寄宿學校退學──這不大妙,不過也沒什麼大不了,破少年不是那種被學校宿舍扔出去就得流落街頭的類型,他口袋還有錢可用,所以打算先收拾行李,找家旅館混個幾天,耶誕連假本來就快到了,就當是提早放假;悠哉一陣子之後,家裡大人應該已經接到他的退學通知、好好消化沉澱過了,屆…
文/比爾.布萊森;譯/沈台訓 人腦需要花費漫長的時間,才得以完整成形。青少年腦袋裡的線路僅完成了百分之八十左右(青少年的父母對此可能不會太過驚訝)。雖然腦部大部分的成長都發生在人出生後的頭兩年;到了十歲之時,成長進度就完成了百分之九十五,但是,突觸要等到二十五、六歲至三十歲之前才會完整接通。也就是說…
文/林虹汝 雖然生理期結束,但每談一次紅絲女子節活動,都有一種排卵的感覺。 然而,排卵是什麼感覺,能夠「感覺」嗎?排完卵之後,有沒有誕生出一些新生命,現今還無法得知。說起來這樣的行為很像母魚或青蛙,那麼我現在就是在一畝池塘邊徘徊,等待那些透明的接觸發生。以我有限的卵巢,打破人類一個月一次的限制,試圖…
文/羅可 自殺一直是位於青少年十大死因之第二位,因此當孩子出現焦慮、憂鬱、沮喪,變得沉默或退縮,或是出現破壞等好鬥行為,在生理上有失眠等狀況,身邊的大人們就得多多留意。 「這是你們最後一次看我留言了。」 「我明天就會離開了。」 「再見。」 志祥一早無故未到校,家裡電話打不通,家長手機也無人接聽,導師…
文/羅怡君 回想一下,當孩子開始一人獨睡、漸漸長大後,你有多久沒看著他們熟睡的臉蛋了? 妹妹升上五年級之後,主動取消每個月跟我睡一晚的慣例,從那天起,倒是換成我半夜偷偷潛進她的房間,看看那張覺得有點陌生的臉──明明每天都相處在一起,卻還是有我不熟悉的部分。 那是一種無法全盤了解所帶來的不安,而不安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