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書青鳥】從月球到火星:過去與未來,紙本媒介的重新省思與定位

文/尤齡緯 「如果沒有《大誌雜誌》,就沒有《週刊編集》。」身為《大誌雜誌》和《週刊編集》的總編輯李取中,在講座開場直白的宣稱。現任《新活水》總編輯張鐵志則認為,雜誌要能夠抓住時代新的想像,逐漸再成為一種趨勢,而不是孤芳自賞。兩人身為紙媒的理想實踐者,應如何重新省思其定位? 從《大誌》銷售員談起 講座…

向大衛鮑伊致敬:挑戰閱讀大衛鮑伊的一百本書

編譯/陳慧敏 英國搖滾樂手大衛鮑伊離開地球兩年,他的兒子鄧肯瓊斯(Duncan Jones)透過推特邀請歌迷,每月讀一本大衛鮑伊喜愛的書,用閱讀馬拉松,懷念這位傳奇樂手。 2018年1月8日是大衛鮑伊的71歲冥誕,也是他辭世兩年又兩天的日子,紀念大衛鮑伊的報導和活動不斷,其中,HBO製作了《大衛鮑伊…

【讀者舉手】要在這個物質社會生存下去,別人才有機會聽得到你

文/Miffy 《洪堡的禮物》,是197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爾‧貝婁的小說,內容描寫美國二十世紀的生活,反映出人類在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之間的拉扯,靈魂在物欲橫流的社會裡變得貧乏空洞,失去想像力、感受力以及自我的獨特性。藝術和詩歌再也不能引起世人的讚嘆,人們無法理解柏拉圖式的美,但在追求財富和名利…

吳爾芙告訴你:「關於閱讀最好的建議是,不要聽取任何建議。」

編譯/黃彥霖 1937年4月20日,英國,BBC電台。 五十五歲的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在20年的寫作生涯之後,已是倫敦文學圈乃至英美文學界的重要人物之一。她受邀在BBC電台為一般大眾演說一系列關於文學、寫作及閱讀的講座,講座名為「無話可說」(Words Fail Me)。…

傷害,作為書寫倫理:陳國偉讀張耀升《縫》

文/陳國偉 寫完小說後,我會拿給幾位友人閱讀,其中一些因為讀了想太多。想太多的初期症狀只是起紅疹,接著才會對整個環境與自己的存在感到噁心。後現代的去中心麻藥退了之後,麻木感跟著消失,周圍的建築、紅綠燈也會跟著崩毀,所有的意符都不再穩固,取而代之的是艾略特(T. S. Eliot)的〈荒原〉,那個「四…

另類投資法:這本《大亨小傳》要價24萬英鎊!

編譯/黃彥霖 用「書中自有黃金屋」來形容書籍的價值,坦白說是非常老套的開頭。但若要你將對愛書的喜愛化為一筆錢的話,你會開價多少呢?在這樣的邏輯下,珍貴初版書高昂價格似乎就容易理解多了。 英國專門提供蒐藏品交易的「Stanley Gibbons」日前公布了一份初版書的市值排行榜。目前價值最高的初版書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