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E書】怎麼死、為什麼死、什麼時候死,以及怎樣判斷有死沒死

文/犁客 杜甫有一首詩叫〈贈衛八處士〉,寫自己與朋友一別二十年,沒料到又重逢了──古時候交通和資訊不及現在方便,真要寫信聯絡一來一往之間也得好些時日,有時今日一別就是此生不見,所以杜甫再見到朋友,心情相當激動,寫詩紀念;而這詩裡有這麼兩句,「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 寫〈贈衛八處士〉時杜甫四十幾歲…

當小丑取代警察站上十字路口,市民開始乖乖遵守交通規則

文/陶德.羅斯;譯/劉維人 你獨自坐在候診室填寫問卷,填到一半聞到了火燒煙味。你環顧四周,看到牆上的通風口散出縷縷灰煙。這時候你會怎麼做?大部分的人都會靠近通風口看看怎麼回事,然後抓起包包衝到櫃檯,告訴他們失火了吧? 但如果狀況是這樣呢?你跟好幾個人一起坐在候診室裡,每個人都在填寫問卷。你聞到火燒煙…

被問到基隆特色,隱約想著「基隆人很擅長如何去台北」

文/小歐 由我過往的生活版圖看來,二十幾歲前的我對於基隆的認識很貧乏,最熟悉的路,就是通學路線,及我家到火車站間的路。大學畢業時,我家搬到基隆市區,廟口成了從基隆火車站回家的必經之地,一個L型的夜市,一下下就走完了。 中正公園、望幽谷及和平島,是小時候放寒暑假、大人覺得該帶我們出去走走時,會被帶去的…

風城大眾運輸規劃新想像

文、照片提供/余風 相信大家一定都聽過,或者親身經歷過一個經驗:到歐洲旅遊的時候,走在浪漫的石板路上,你無需擔心隨時會有汽機車從四面八方竄出來,唯一要注意的是在行人徒步區裡可能會出現的輕軌電車──但是也只要稍微注意即可,它會發出噹噹噹的鈴聲提醒四周的行人──當然,走路走累了的時候,你也可以隨時跳上任…

【讀者舉手】分分秒秒在我們身邊發生的事,就是東野圭吾的題材

文/jrue原載於「分享書」,經作者同意轉載 《天使之耳》是東野圭吾在早期未確定寫作風格,於是嘗試挑戰各式題材領域而匯集而成的短文,不似後期風格的緊張與嚴肅,書裡的六個短篇反而給人更貼近日常生活的感覺。 也或許是本書主題選項的因素──交通事故,隨時都會在時間流逝分秒間,就出現在社會新聞輪播的畫面,也…

【法律白話文運動】翹班不算罷工,那因為我不爽老闆所以就不去上班,算不算罷工?

※原載於【法律白話文】網站 2016年,發生了兩起罷工議題,恰巧都和交通有關。高鐵工會指控高鐵公司積欠五億元的加班費,揚言在年節期間罷工。交通部長陳建宇對此回應,爭取加班費不能跟交通人的天職與輸運扯在一起。最終高鐵公司釋出善意,先給付半數2.5億元,此次事件也稍稍告一段落。相對的,華航空服員則抗議公…

車禍終結者:自動駕駛系統?

文/犢玫瑰 在把科幻化為日常現實的路上,自動駕駛車正式於二○○四起進入最後衝刺階段,許多專業團隊紛紛投入開發「自動駕駛」系統,此舉讓人類對於未來科技的創新感到既振奮又擔憂,但就像電影《機械公敵》男主角 Spooner(威爾史密斯飾演)從一開始就排斥的全面機械化那樣,電影情節中人工智慧為了大幅減少交通…

公路之上,御風而行 ——專訪《逐路台灣》作者余風

文/劉芷妤 在書市越趨黯淡的歹年冬,有一本以台灣公路為主題的《逐路台灣:你所不知道的公路傳奇》,無論題材、包裝與銷售成績都特別亮眼。提到「公路主題書」作者,大部份的人腦中必然會浮現一枚標準的交通宅迷,肯定沒人想得到眼前這個一身素淨黑灰,書生模樣,剛從課堂裡走出來的年輕助理教授,居然就是這位擁有滿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