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意見 【讀者舉手】出生就站在三壘,但以為自己打了三壘安打──《不平等的童年》 發表於 28 3 月, 2022 By 讀者投稿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HenBook亨利說書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他18歲起「被消失」長達十幾年,施虐者沒有半分愧疚 發表於 23 3 月, 2022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張娟芬 研究王信福的案子未久,我便知道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冤案。「前所未有」,意思是,他和我們熟悉的冤案樣貌,都不一樣。 我們熟悉也期待的冤案故事是:清白的人被判有罪,經過一番努力,通常包括律師運用法律技術、鑑定人運用科學技術、人權工作者運用社會影響力,合力改正了錯誤,沉冤昭雪。就像一個數學習題起先算錯了,後來加加減減重算一遍,得到正確答案。 前所未有的冤案 完整文章
華文市場 【一週E書】那段年代有好多諷刺又動人的例子。例如這個 發表於 29 12 月, 2021 By 犁客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犁客 近年我國與美國的關係深化,有部分來自兩國內部政治狀況的轉變,有部分來自國際情勢的轉變;事實上我國與美國半個多世紀以來都維持著某種奇妙的關聯,具備正式邦交時如此,不具官方邦交關係時也如此──奇妙的是,在兩國斷絕官方邦交關係之後,在美國維繫國會當中親台力量的,有很多是被當時政府視為異議人士、進了黑名單,結果流亡海外沒能回到台灣的人。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許多教育者一邊強調自由學習,一邊主張能力分班 發表於 22 9 月, 2021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史英 想要談論一個什麼問題呢?就是前面提出來的矛盾:又想讓學生自由選擇,又捨不得、忍不住要教他們,那麼,到底該怎麼辨?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威權養成臺灣的「國民體質」,許多人成為恨政治的人 發表於 13 2 月, 2020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胡淑雯 曾經,面對白色恐怖,如同面對一座廢墟。廢墟裡有死傷,有監獄,有恐懼,斷垣殘壁裡迴盪著震耳欲聾的沉默,卻也閃爍著微微跳動的光點,只是,那些光點覆滿塵土,很少人伸手去撿。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中共精妙「制度操控」:讓你察覺不到正在服從我的意志 發表於 15 8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wikipedia 文/戚振宇(端傳媒記者) 「同意的代表請舉手。」北京,人民大會堂,两千多名十九大黨代表同時舉手。 「不同意的,請舉手。」全場肅靜。幾秒鐘後,會場不同位置的六名計票人分別高喊「沒有」、「沒有」、「沒有」…… 中共黨章修正案就此在無一人反對、無一票棄權的情況下通過,全場掌聲雷動。 這是 2017 年 10 月 24 完整文章
陳夏民用功讀世界 【陳夏民用功讀世界】寫給害怕被拒絕的孩子們 發表於 19 11 月, 2018 By 陳夏民 Photo Credit: Unsplash 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永遠幼體化,他們害怕被孩子遺棄、被時代拋在後頭的恐懼,往往會加深這種威權的控管。 偏偏這個世界改變的速度比以前快太多了,才努力學會使用智慧型手機,不用多久又有其他全新的東西跑出來⋯⋯恐懼越深,想要扮演家父長角色去阻止改變、讓世界維持在原貌的力道就會更強。 完整文章
活動記錄 【經典也青春第二十講】文學訓練跟記者訓練一起創造的不朽作品──張鐵志談《一九八四》 發表於 25 10 月, 2016 By 犁客 整理/黃培陞、黃韻蓉、犁客 「有兩本書對我很有意義,一個是今天要談的《一九八四》,另外一個是《在路上》。雖然當初讀的時候不覺得,但後來發現這兩本書正是我長期關注的兩個方面:《在路上》關心的是戰後西方反叛文化,而《一九八四》,」張鐵志道,「則比較關於政治民主、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的問題。」 完整文章
康文炳的編輯檯上,和檯下 【康文炳的編輯檯上,和檯下】狗仔回憶錄其七:完結篇──黎智英的深層矛盾 發表於 19 10 月, 2016 By 康文炳 圖片來源:Pixabay 印象中,位於香港將軍澳的《壹週刊》總部裡,某個會議室的牆上掛了一幅字:「我們銷售的商品是自由!」好像是黃永玉落的款。 台灣《壹週刊》草創之初,黎智英大概覺得台灣記者、編輯的工作心態過於孤高,離讀者太遠,因此經營主力都在鞭策我們這些工作者要如何「想讀者」。 我在《壹週刊》工作的三年裡,黎智英只有一次提到壹傳媒的「企業信念」:我們銷售的商品是自由! 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