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也青春】哀悼和重建,一本名副其實的創傷療癒聖經——黃秀如談茱蒂絲・赫曼的《創傷與復原:性侵、家暴和政治暴力倖存者的絕望與重生》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要化解生命中的創傷事件,哀悼和重建是必要的。」——摘自《創傷與復原》第三章〈失去連結〉 感謝左岸出版了《創傷與復原》30週年紀念版。一晃眼,30年過去了,當年這本書在文化圈裡造成的迴響猶如昨日般清晰,但令人感慨的是近日受到注目的metoo運動,有些暴行…

知道自己有多無知,才能成為更好的人:《這不是沒關係》

《這不是沒關係》這本圖像小說畫得很漂亮,看了心情會很差,因為每個故事都跟性騷擾和性侵有關。書名取得很好,因為很多人並不知道有些事情並不是沒關係。 例如我臉書上過去一個月最多人留言的文,是一則關於電玩的新聞,講將近六成女性玩家為了避免被騷擾會刻意隱藏性別。在貼文底下,超級多人現身說法。又例如我往往發現…

人生有很多可能,讓自己變強就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

文/KURUMA 兩人坐在老人床邊,一時沉默了下來,林邑帆邊喝著奶茶邊觀察著急診室裡的人們,雨禾則握著鐵罐看著床上的爺爺。這一連串折騰下來,時間已經是深夜將近兩點,早前哄鬧的急診也安靜了下來,門外的雨聲原本稍停後,又變大了起來。 林邑帆想叫雨禾睡一下,又明白第一次經歷這些的少年必定睡不著,想了想,還…

【Waiting:上山頭,拚書影】棲立在社會角落,身而為人,命如螻蟻

由望月諒子撰寫的《人蟻之家》(蟻の棲み家),是一本讓人打從開始便難以釋卷的小說,透過一名母親是性工作者的孩子的故事,讓人看見社經階級的難以跨越,以及他一次次眼見平凡的夢想即將成真,卻又一次次破滅的痛苦循環。 然後,正當你以為故事會這樣平舖直敘的發展下去時,敘事角度的更換,以及突如其來的社會案件,則為…

兒童創傷並不是受虐兒的專利,任何人在兒童時期都可能遭受創傷

文/布魯斯D培理、瑪亞薩拉維茲;譯/張馨方 這幾年來,兒少受虐的案件層出不窮,最近「南韓N號房」性暴力事件,最年輕的受害女孩僅有十一歲;前陣子彰化也有一個繼父虐死四歲兒童的案件,讓人看了都會忍不住想,這個世界到底是怎麼了! 然而,兒童創傷並不是受虐兒的專利,研究告訴我們,很少有人在兒童時期可以完全避…

【一週E書】人間的惡念無所不在,應該擺出正確的面對姿態

文/犁客 我們在接觸虛構故事與現實事件的時候,有時會出現奇妙的差別判準。 例如我們在電影裡看到對妻子暴力相向的丈夫、認為丈夫有問題,原因是編劇和導演會按部就班地讓我們發現這件事,而且我們知道因為故事是編劇導演「虛構」出來的,所以他們的設定,就是那個虛構故事裡的「真實」──簡單說,就是作者說那個角色是…

客廳地板爬出一個浴血的男人、樓梯轉角女子垂著脫臼的下臂緩緩向我逼近……

文/莊詠程 【鬼魅家屋】 我的家位於眷村改建的窄巷巷尾,與鄰屋只隔著一條水溝寬的防火巷,稍微有點比較大的聲響,四周幾乎聽得一清二楚。 改建的格局有些奇怪,客廳臨外的大門旁,一整面的落地毛玻璃替代了實牆,或許是因為在巷尾採光不好的關係吧。但即便這樣處理,房子裡頭也並未明亮一些,反倒是一開燈,房子裡頭的…

如果房間裡真有頭大象,你會把牠趕走?好好安置?還是根本不願意承認牠的存在?

文/小說家 張經宏 這個暑假瑪莎過得不怎麼開心。她上報了,社區的大人們懷疑她誘拐一對姊弟,將他們關在郊外麥田中的小木屋裡,奶奶和父親都不諒解她。但根據瑪莎的敘述,這件事的始末大概是這樣: 瑪莎是在社區的兒童公園認識九歲的尤莉亞和她七歲的弟弟馬可斯。尤莉亞脫毛衣時,不小心露出肚皮上一大塊一大塊瘀青,她…

他用金屬球棒朝中年男子的腦袋揮了過去。手上傳來打破塑膠製品的感覺。

文/村上龍;譯/張致斌 上原像是夢遊般被硬拖下公寓的樓梯,然後被押進哥哥停在停車場的小汽車前座,綁上了安全帶。車裡散發出在加油站買的芳香劑的味道。坐在後座的母親仍然雙手掩面哭泣,坐在駕駛座的哥哥則一直在講電話。醫生呢?哦,回去啦。那家裡只剩妳一個人嘍。 這樣啊。這傢伙好像嗑了什麼藥似的。眼神很詭異。…

憂鬱和不快樂是不同的,那是更深沉凶猛的絕望感

文/琳達.嘉絲克 要了解一個人為什麼會陷入憂鬱,最簡單的方法是從「脆弱性」和「壓力」的概念去思考。脆弱程度決定了個人陷入憂慮的風險高低,那會受到家族史、遺傳基因、早年生活經驗的影響。相對的,壓力則來自我們體驗的多種生活事件。所以令我們感到脆弱的因素越多時,只要遇到壓力事件,就很容易陷入憂鬱。 陷入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