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意見 【經典也青春】世界就是他的工作室──張惠菁談皮耶.阿索利納的《卡提耶-布列松:二十世紀的眼睛》 發表於 5 10 月, 2021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如果要回應衛城出版總編輯,同時也是《卡提耶-布列松:二十世紀的眼睛》責編惠菁在新版為這本書所下的書名,似乎「世界就是他的工作室」(第七章篇名)做為本文標題,便能將時間與空間的脈絡定位,也將卡提耶-布列松的成就與影響畫出了輪廓。 完整文章
閱讀意見 【經典也青春】孤獨已成必然,而無法提防的侵入將何時來犯──張惠菁談艾力克.菲耶的《長崎》 發表於 4 10 月, 2021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一位記者出身的法國作家在結束一場日本之旅的返航途中,讀到一小則發生於福岡的社會事件,他的想像力馳騁,於是一本探討身處現代科技文明社會裡孤獨、疏離的個人,將遭遇無形監視與侵入的多主題小說誕生了。 完整文章
書單 【讀墨推薦書:選這本正是時候!】我們應該要認識對這個世界想法很不一樣的人 發表於 16 7 月, 2021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有人認為讀傳記的動力之一是觀察成功人士的奮鬥過程,有人認為讀傳記的用處之一是學習成功人士的致勝祕訣,有人喜歡傳記裡把傳主一生講得波瀾萬丈的情節(村上春樹問過:有不波瀾萬丈的傳記嗎?),有人的重點在名人八卦。 完整文章
閱讀意見 不分你我,只有一個普世的『我們』——張惠菁讀《像我一樣黑》 發表於 11 1 月, 2021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張惠菁 ※ 原載於【Facebook】,經作者同意轉載 ※ 今天收到八旗的新書——《像我一樣黑》。這是我最近很喜歡的一本書,也為它寫了推薦序。這本書來自一個人以身涉險,進入危險的田野。 1959年,本是白人的格里芬借藥物與紫外線之助把自己的外表變成黑人,去種族隔離的南方親身經歷黑人的日常,感黑人之所感。 完整文章
活動記錄 【閱讀偵探社】看歷史就會發現,2020沒有比較不可思議 發表於 29 12 月, 2020 By 犁客 文/犁客 「白天一直看稿,晚上回家就不大想再看同性質的書,結果最近最常看的是Netflix彩色修復的紀錄片《二戰大事記》;」張惠菁道,「我先前對戰爭史比較沒有特別興趣,現在看紀錄片,發現其實很有趣。人在哪些時候居然做出哪些決定,相當不可思議,就像二戰時希特勒決定攻打勒寧格勒,純粹只是因為要利用城市的名字打擊列寧,沒有實際的戰略考量,但居然沒人反對他。」 完整文章
閱讀意見 【經典也青春】遼闊的兩心河 ——張惠菁談海明威的《從男孩到男人:尼克亞當斯故事集》 發表於 14 5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十幾歳時讀到〈印第安人的營地〉,尼克問爸爸:「爸爸,死很難嗎?」爸爸回答:「要看情況而定。」對於死亡充滿神秘與恐怖想像的我,宛如受到雷殛一般。 死,或者所有困難的事都要視情況而定,也許,所有簡單的事也是如此。 這個跟醫生爸爸出診的小男孩尼克,時不時便出現在海明威的各個短篇故事,例如《勝利者一無所獲》。 完整文章
專訪 更加真實、卻被認為「神祕」的東西──專訪張惠菁 發表於 12 4 月, 2019 By 犁客 Photo Credit: 木馬文化 文/犁客 「當年做的那本電子書根本不會賣啦,哈哈哈;」張惠菁笑著說。 2001年,亞馬遜的Kindle還沒問世、網路書店還沒被連鎖書店的老闆們放在眼裡,但國外許多創作者已經透過不同合作測試新形態的閱讀可能,當時已經出版過短篇小說集和散文集的張惠菁,也與藝術家紅膠囊及歌手楊乃文,合作了一本Flash格式、結合文字、圖像與音樂的電子書《惡魔的夏天》。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我感到我們是一個霧中的世代 發表於 25 3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張惠菁 城市各有不同的孤獨。上海是你在街上走過,聞得到弄堂人家晚飯的味道,看得見燈光,聽得見炒菜鍋的聲響,但你感到那些和你並沒有關連,你只是從他們窗外走過。北京是聞不到,每條街都那麼闊,住宅群集在小區裡,與街道還隔著遙遠的庭院造景。一個小區或許是個有上萬人聚集、向上堆疊起來生活的空間,但你有可能從外部感覺不到它的一絲人間煙火氣。這也會使你感到孤獨。 完整文章
雜誌精選 你不會無家可歸,但必須透過書寫去尋找空間以外的安頓 發表於 19 3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攝影:吳翛 Wu René 文/林妏霜;人物攝影/吳翛 Wu René 倘若借訪談之間張惠菁為自己的書寫──無論小說或散文的表現形式,所反覆詮釋的話語:意識到一切盡是大量「投射」與「折射了自己」。那麼,這部與前作《雙城通訊》(2013)的出版有著六年跨距,比她過往的散文寫作更多出一些知性的部署與理性的結構之新作,或許也能找到一份近似「窗口」與「鏡子」般的概念性隱喻。 一份時間的題庫 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