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左 《芭蕉的芽》主角葉星橋到異鄉讀書,本來住在親戚家,但因為親戚要去外地工作,他只好在學期中遷入宿舍。他的室友南城雲太郎是有名的怪咖,他們正式認識前的第一次見面,堪稱全書最衝擊畫面:經過宿舍樓下的阿星正為一場細雨的降臨感動,聽到舍監的斥駡,抬頭一看,樓上有個剛拉好拉鏈的捲髮少年爽朗地對他說:「…
文/英塘翠 從前從前,不知道是什麼時代,此生蕃人所在的卑南社,有一位叫做Karikari(カリカリ)的女子,以其一頭美麗長髮聞名,蕃社青年都希望獲得這位Karikari的青睞與讚賞,為了豐盛的獵物而賣力出外狩獵,在山谷溪流間跋涉,為了種出可以獲得讚美的小米,冒著汗水拚命耕田。當時正好是Karikar…
文/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所長 陳國偉 無庸置疑,朱宥勳以《以下證言將被全面否認》這本具有長篇小說概念的連作短篇,樹立了他小說創作生涯的里程碑。這是一本對未來台灣島嶼的命運的寓言╱預言,但也同時是當下台海甚至全球軍事緊張情勢的映射。但他不僅直面了戰爭的本質,更潛入戰爭的內面與暗面,標誌出戰…
文/彭威翔 日治時期的裁縫課程,主要以女學生為主體,這是因為裁縫教育是賢妻良母主義的一種實踐方式。一九一九年,為了推行女子教育,頒布之「臺灣公立女子高等普通學校規則」中即提到,女子教育以培養婦德及教授日常生活的知識技能為宗旨。 從裁縫課的內容可以得知,低年級從裁縫概念及基礎練習著手,並練習縫製簡單的…
陳柔縉(1964-2021):「家鄉高雄的大港,給她的不是避風與懷抱,而是教會她不畏浪濤艱險⋯⋯與高雄緣分殊深,現在能寫出以高雄為舞台的時代小說,除了歡喜,內心也充滿感激。感謝高雄的育養,感謝高雄為我的人生埋下的美好種子。」 撰寫《大港的女兒》之前,陳柔縉訪問書中主角孫愛雪的啟發者孫雪娥女士,後者提…
文/楊双子 屘千金小雪子開始讀書的消息很快傳遍了知如堂。 自從獲得那本《千金譜》,馨儀每天睡過午覺就到雙胞胎房裡讀書,最頭痛的是要拿捏裝漢字文盲和學習台灣話之間的分寸。好處是至少有些事情可做,不再那麼感覺時間漫長了。 眾人的反應也令馨儀玩味。阿母對此相當感激雙胞胎,轉頭叨念春子姊怎麼把妹妹啟蒙讀書的…
文/李鴻駿;人物攝影/Wu René 相約在大稻埕某間老屋咖啡店,沿著狹窄的木製樓梯一格格上爬,一隻名為陳英俊的白色狐狸狗,搖著尾巴咧嘴笑。二樓淡綠色的窗門大開,一個光透進來的所在。面朝舊漆的窗框望去,有一棵兩層樓高的老榕樹,青青綠綠,折射著亮,讓我想起遠在南方的家。 洪明道將出版小說集《等路》,傾…
文/林于昉 「借我一支釘子,好嗎?」如果有人這樣問,你會答應嗎?你一旦答應,賣藥的業務員立即鑽進你家,找到牆壁上的釘子,把一個大約牛皮紙袋大小的袋子掛上去,紙袋裡面裝有各式家庭常備西藥,像止痛、止瀉或感冒藥。業務員說第一次不收錢,之後會定時來清點,看家裡吃了幾包就算幾包錢。這就是「寄藥包」,一九七○…
文/鄭麗玲 高等女學校的體育課,一開始因為多數學生纏足之故,並不受到重視。台北第三高女前身在國語學校女子分教場與第三附屬學校時期,無論本科或手藝科的課表,都沒有體育課,1906年才開始有每週2小時的體育課,課程名稱是體操。桌球活動在高等女學校之間似乎滿風行,一來運動量較小,再者桌球所需的空間比較小,…
文/臥斧 有人認同當時日本政府的建設規劃,有人拆解箇中隱含的殖民算計;有人讚揚那段時期的社會秩序,有人指出本地人士在結構當中被貶為次等公民。有人認同,有人憎惡,但在那個時代,令人認同或者憎惡的種種其實同時存在,難以切割,如同光與闇,看似兩面,實則一體。 那是一個複雜的時代。 不只因為當時的臺灣有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