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瑞克・萊特;譯/陳婉容 二○一八年四月二十四日 努力與意志 為了鼓勵病人多做運動,骨髓移植病房舉行了一場「骨拉松」(marrow-thon)。整間病房被布置成一個「8」字型的跑道,跑八圈大概是一.六一公里,跑兩百一十圈就是一場正式馬拉松的長度。病人在住院期間完成「骨拉松」的話,獎品是一件T恤,…
筆訪/愛麗絲 螞蟻文明早於人類一億年前,螞蟻有最精密複雜的武器,是專業分工的嚴密組織,其城邦及戰爭之發達,人類至今望塵莫及。 法國作家貝納・維貝的生態科幻預言小說「螞蟻三部曲」首部曲《螞蟻》,在三十年後重譯出版,以人與螞蟻的雙敘事線展開,筆下描述的是我們生活周遭的世界,卻也讓人屏棄過去思考方式,開展…
文/張子午(《報導者》主編,著有《成為一個新人:我們與精神疾病的距離》) 如同書名與副標清楚表明,這是一個發生在「瘋人院」/「精神病院」的故事,但神奇的是,綜觀全書三百多頁篇幅,精神科醫師的身影——這個被整體社會賦予專業身份來面對與介入人類瘋狂與失序的角色,只出現在一頁,像是個龐大機構內無個性、無面…
編譯/愛麗絲 快樂可以用偷的嗎?或者,這只是另一項人類與生俱來的使壞本領呢?——《偷書賊》 《偷書賊》裡的莉賽爾,一面騎著車,一面這樣問自己,儘管有深切的罪惡感,臉上還是禁不住浮現笑顏。由一本盜墓工人手冊開始的《偷書賊》,寫下用文字療癒人心的晦暗時代。而真實歷史中的偷書賊,則寫下一樁樁圖書館盜竊案。…
文/黃涵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 在眾多「後─」的宣告(後現代、後政治、後自然、後真相、後民主⋯⋯)之中,在人們普遍不再相信結構性的政治與社會改造,在一片政治憂鬱、冷感或「芒果乾」的氛圍之中,我們還有必要、還可能談論或想像烏托邦嗎? 更根本的問題是:我們真的理解何謂「烏托邦」,或者我們是否思…
文/Waiting; 原刊登於上報,經作者同意轉載 「反烏托邦」一直都是相當受到歡迎的創作題材,許多小說作者藉此以故事向讀者發出各種與政治、環境、經濟、宗教、科學等事物有關的呼籲,展現出他們對未來的憂心,又或者是對於人性的見解。像是喬治.歐威爾的《一九八四》、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與雷.布萊伯利的《…
文/紀昭君 美國華裔作家伍綺詩(Celeste Ng)的《星星之火》(Little Fires Everywhere),是她2015年蟬聯亞馬遜年度最佳小說《無聲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後的最新力作。《無聲告白》以家族成員各自「天賦其能」卻無能被理解的鴻溝,引…
「三」是宇宙的神祕數字。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易經中有太極、兩儀、三才之說!近代西洋哲學家尼采亦有精神三變之說,認為人的精神意志應該完成三種蛻變;必須從馴服、勞役的駱駝轉變成勇猛的獅子;再從勇猛的獅子,轉變成天真無邪的嬰兒!雖然,尼采的視域,難免充滿著烏托邦的想像!然而,他對未來超人出…
對談者/阿多尼斯、胡麗亞.阿卜杜瓦西德;譯/陳虹君 阿多尼斯 Adonis 原名Ali Ahmad Said Esber。著名詩人,一九三○年出生敘利亞。十七歲出版第一本詩集,並且借用古代腓尼基神祇阿多尼斯為筆名。曾獲德國、法國、義大利、土耳其與黎巴嫩等多國文學獎項。中文版詩集有《我的孤獨是一座花園…
文/蔡晏霖 1. 二零一一年的某個冬日早晨,我和修(Hugh)來到一間俯瞰台北盆地的山頂別墅。熱情的主人首先引我們進入一個房間,室中心的大桌上陳列著一客又一客的菲力、丁骨、牛小排與佈置整齊的刀叉。鄰室裡,另一張大圓桌則擺滿紅魽、黑鮪、青魽等生魚片料理。一切如此豐盛雅緻,我們卻無緣大快朵頤,因為所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