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只是在家擼貓,閉眼就能重返山林——專訪《記憶砌成的石階──翻越關門,布農丹社歸鄉路》作者雪羊

文/愛麗絲 「讀新聞所讓我創作成本越來越高,有時原本想發廢文都越寫越長欸。」雪羊笑稱自己在社群寫評論文章,可說是從「開粉專就被電到現在」,早期曾寫出不夠嚴謹的內容,但經時間與研究洗禮,每回發文他得查找許多資料,文章自然越寫越長。「你看,發個冠羽畫眉的照片都讓我寫了快一千字。」 如今雪羊出版書籍《記憶…

雪地裡穿著沙灘褲露營的我

文/陳德政 一早我竟然是被熱醒的,我看了看錶,清晨六點半,剛升起的太陽已經把帳篷烤成了一個火爐。 我知道高海拔熱起來很熱,沒親身經歷過卻不知道那種熱會讓人喪失行為能力。由於高度更接近太陽,吸收到的輻射熱更強,山谷裡終年不化的雪冰成為巨大的透鏡,從四面八方反射太陽的熱能,基地營的日夜溫差可達攝氏五十度…

這個APP可以救登山者一命!日本「山友」軟體YAMAP連結人與山的價值

文/奧谷孝司、岩井琢磨,譯/高詹燦 在沒有訊號的深山中,一樣能顯示地圖的APP 「YAMAP」是一家提供手機登山地圖 app的新創企業,由春山慶彥於 2013 年創立。YAMAP 並非單純只是提供 app 的企業,他們很穩健地練就一身破壞戶外活動業界的商業模式的力量,app 的下載數已於 2021 …

日本第一山「高尾山」,為何能擁有世界上最多的登山客?

文/淺井建爾;譯/歐兆苓 有一則著名的趣聞,講述某位知名的登山家針對別人問他「為什麼要爬山」時,他回答:「因為山就在那裡。」而在東京,有一座山堪稱在日本──甚至於世界──擁有最多的登山客,也就是世界上最多人想造訪的山。 這座登山人數排行世界第一的山,正是聳立於八王子市西南部的高尾山,標高五百五十九公…

懷著敬畏的心進入山林,再以一杯小米酒與鬼神致意

文/海德薇 冬天登山的最大好處,是山上和山下溫差不大,不像夏天,可能會有多達二、三十度的差異。冬天也避開了颱風季和雨季,氣候相對比較穩定。 第一天下午,我們在平均不到十度的氣溫中健行,途中經過一處曲折點,隨後從海拔一千八百公尺下到一千公尺,尋找水源地預備紮營。從聽到水聲至走到溪畔,又過了兩個多小時,…

在矽谷,工程師的炫耀很高檔,登山穿著才是時尚

文/鱸魚 矽谷人喜歡戶外活動,對於戶外活動的穿著很講究。登山或健行,從頭到腳可能都是專業。半天行程和一整天長途跋涉的登山,就是兩種不同的登山鞋。牛仔褲和一般球鞋是去公園的打扮,出現在登山口極不搭調。 其他國家沒人在乎的細節,在這裡都可能被人評頭論足。從事什麼樣的活動,就應該配合什麼樣的裝備。價錢不是…

【一週E書】你一開始會不大明白這個故事要說什麼

文/犁客 你一開始會不大明白這個故事要說什麼。 故事分為兩條線,同一個主角,不同年代。故事主線設定在1985年,那年8月12日,日本發生「日本航空123號班機空難」,這是人類飛航史上第二大的空難,也是單一架飛機空難中死傷人數最多的事件──全機乘客加工作人員共524人,僅有4人生還。主角在一家地方報社…

生活是平淡的,而寫作讓我覺得自己不平凡——專訪《成為真正的人》作者甘耀明

文/愛麗絲 「一開始總先有幾個畫面,起心動念,引領你去完成。」望向遠方,甘耀明彷彿隨目光回溯至 2004 年,他與夥伴們登上嘉明湖、待了五天,在那裏,他第一次聽聞 1945 年的「三叉山事件」。 當時日本宣佈投降,一輛載滿美軍被釋俘虜的軍機,從日本沖繩起飛,卻在三叉山附近墜毀,機上人員全數罹難,而後…

那股莫名勇氣是有來歷的,一個與雪同行的夏天

文/詹偉雄 在事件的當下,我們也許躊躇,三分猶豫,但有些時候,也就二話不說地就幹了,搞不清楚那股武勇從何而來。那些短暫徘徊心頭,後來沒做之事,隨著時間荏苒也就淡忘,然而,這些當下衝動蠻幹之舉,卻往往牽連甚廣,彼此張羅糾結,在生命的某一階段裡,創造出一個局面來。 多半,也就是在那個局面裡,有一段距離與…

在爬山之前——禁山令與入山證

文/王昱登.攝影/董昱 在台灣想靠近山,最遠的距離也不過車程一個多小時便能進入山區,到山中從事休閒活動如露營、登山健行,在近日蔚為風潮。就算自己沒有什麼爬山經驗,身邊一定也有幾個喜歡往山裡跑的朋友。 今日想要「爬山」除了假期或時間之外,最先考慮的是個人的體力和興趣,再來考慮是否裝備齊全,最後才是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