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行為很複雜──從《行為失控》想到《六個說謊的大學生》

文/臥斧 ※原刊於【Medium】,經作者同意轉載 讀《行為失控》(The Behavioral Code)時,突然想起《六個說謊的大學生》(六人の嘘つきな大学生),一時覺得莫名其妙,因為這兩本書的內容毫無關聯,不過再想一想,發現自己亂竄的思緒其實有些脈絡。 《行為失控》是社科書籍,由法學專家和心理…

扭曲體制中被無端擺弄的意外人生──《流氓王信福》

文/臥斧 ※原刊於【Medium】,經作者同意轉載 小說或電影等等故事載體裡倘若出現警探之類調查罪案的角色,有時會提到某種對於罪犯的直覺,某些作品裡的老資格警探角色會以此判定新人能否勝任工作,某些作品裡會把這類直覺的準確性提高,尤其是想要強調主角威能的故事,可能出現主角的直覺精準、獨排眾議,最後擒得…

炮火來襲時他們躲進墳場;樹林跟棺材在眼前被炸得粉碎,只得靠本能與直覺保命

文/雷馬克;譯/顏徽玲 空氣中瀰漫著大炮的濃煙和濃霧,視線模糊不清,舌尖也可以嚐到炮灰的苦味。子彈發射的聲音震耳欲聾,咆哮般的回音陣陣傳來,我們的車子震盪得很厲害,萬物都在搖晃。不知不覺地,我們的表情也變了。儘管我們不用守戰壕,只需建屏障,但是每張臉上都寫著:我們已經進入前線範圍了。然而,這還稱不上…

暗示的力量有多強大?痛痛瞬間飛走的「安慰劑效應」

文/小狄奧多.希克、路易斯.沃恩;譯/張簡守展 人還有一個古怪的特質,有時即便接受無效或虛假的治療,仍會產生「好像舒服一點了」的感受,生心理狀態因此隨之改變。這種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不全然只是心理作用,效應背後涉及的原理至今並不清楚,但有不少專家表示應是受到暗示感受性(sugg…

【GENE思書軒】幸好本人不靠臉吃飯

一場百年一遇的疫情,讓我們習慣戴著口罩過公共生活。在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SARS-CoV-2)肆虐下,各國陽光青年也成了阿宅,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有很大的變動,戴口罩已經算是小事了。 甭說疫情警戒升至三級,只要外出就一定要戴口罩,去年許多朋友早就開始自動在各種場合戴起口罩。據說不少朋友…

無論身處何地,永遠先為自己規劃逃生路線

文/伊芙.波普拉斯;譯/甘鎮隴 應變心態 在前一章,我們討論了先遣隊如何以先發制人的方式建立層層防禦、嚇阻可能的威脅。在這一章,我們討論最後一層防禦網,也就是最究極的力量:應變能力。 這就是特勤局的反應能力,這些護衛能對某個威脅做出迅速、敏捷又猛烈的反應。正如美國總統需要應變護衛為他擋下瞬息多變的威…

【讀者舉手】找天職其實可以帶公式!?

文/北海魚 這個新年我過得很特別,在回南部老家的五天中,讀了一本有關新年新希望,很應景的書《發現你的天職》。 今年二十五歲的我,大學畢業後曾在職場工作一年,接著回到學校讀研。雖然一路上面試工作、申請學校都不知道回顧過往、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多少回,但剛到研究所的這半年,思考自己的研究方向、乃至畢業後規…

譴責受害者:無用且鼓勵犯罪

先說結論:首先,譴責受害者之所以流行,並不是因為它們能有效對抗犯罪,而是因為它們符合社會對女性的想像,並讓人有對女性說教的機會。再來,譴責受害者不是好主意,因為目前大部分譴責受害者的說法並不是在減少性犯罪,而是減少女性的自由和願意發聲的受害者數量。 在性侵、性騷擾等犯罪議題裡,「譴責受害者」的說法很…

歧視言論爭議的哲學工程:直覺、反例和改良

我過去花了很多時間討論到底什麼是「歧視言論」,發現很多人有興趣。在這篇文章裡,我想後退一步來跟大家說明,當我們討論「什麼是歧視言論?」我們其實是在做一種相當核心的哲學工作。 「什麼是歧視言論?」有很多可能答案,每種答案各有優缺點和爭議。討論起見,讓我們從比較單純的例子開始。 直覺 歧視言論不就是冒犯…

【果子離群索書】女人從罪中解放的那個瞬間,最值得入畫

《繁花將逝》是一部特別的犯罪小說,破案者,不是什麼偵探或警探,而是畫家,以美人畫馳名的畫家。 畫家名叫茂次郎,他揭穿案情,靠的不是挨家挨戶大規模的訪談調查或科學鑑識。 先是直覺。如同一見鍾情,畫家往往一眼從女子的外形便嗅出犯罪氣息,進而藉機邂逅,交談,要求對方當模特兒。或在女子家中,以明察秋毫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