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犁客 杜甫有一首詩叫〈贈衛八處士〉,寫自己與朋友一別二十年,沒料到又重逢了──古時候交通和資訊不及現在方便,真要寫信聯絡一來一往之間也得好些時日,有時今日一別就是此生不見,所以杜甫再見到朋友,心情相當激動,寫詩紀念;而這詩裡有這麼兩句,「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 寫〈贈衛八處士〉時杜甫四十幾歲…
文/玄成 知識無用化 19世紀的經濟學家提出了邊際遞減效應來解決價格的基本經濟問題,這意味著資源投入達到飽和點後,效益不會繼續成正比增加。例如,人人都需要喝水,但是一個人擁有一整個水庫的水是沒有用的,因為一個人根本無法喝下這麼多水,早已超出其個人需求量,因此整座水庫的效益不如一杯水。現在的知識也是一…
文/文薇 詩一般的書名、詩一般的語言。 《流浪者之歌》自帶浪漫的氣息,朝著世世代代的讀者席捲而來。 就像我,翻閱這本書,並非因為經典,而是被「流浪」這兩個字所吸引。 流浪,不管是心靈上的放逐,還是身體上的解放,對於尚在尋找自我的人生旅途中,都是一種新鮮的嘗試。 就像書中的主角悉達多,他便是為了要找尋…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我之所以受余英時先生作品的吸引,不僅是深感於先生學識的深厚淵博、行文的親切趣味,更主要是字裡行間的人格精神。 這個人格精神宛如日陽、月光與和風,使讀者心嚮往之,也成為自身的惕勵座標。以余先生在他第一本於台灣出版的論文集《歷史與思想》所寫的自序,更可昭顯其…
文/三明治先生 著名哲學家以賽亞.柏林說:「刺蝟知道一件大事,狐狸知道許多小事。」 刺蝟有一件最重要的大事,所以他想辦法把這件大事做好,狐狸知道許多小事,他也沒什麼生平大志,總之就是兵來將擋,走一步看一步。那麼,《你要當刺蝟,還是狐狸?》 先說結論,書裡建議你當狐狸。 你可能覺得很驚訝,但這本書提出…
「孩子為了什麼去學校?」你是否想過這個問題呢? 我們在學校裡追求知識、學習人際關係,還有呢? 《學校在窗外》黃武雄指出, 人的存在須滿足發展「維生、創造與互動」, 並對現存的學校教育提出批判, 進一步討論「套裝知識」與「經驗知識」的區別。 本集節目將從主持人士博在社區大學任教的經驗出發, 一起探討學…
筆答/王立 無論是政治氣氛肅殺的戒嚴時期,還是百家爭鳴的解嚴初期,是中國開始藉著市場開放發展經濟的20世紀末,還是中國成為世界強權之一的21世紀初,中國從沒放棄武力犯台的宣稱,生活在台灣的大家也都明白中國解放軍可能會打過來。 問題不在他們可能會打過來,而在於我們怎麼因應──要思考怎麼因應,要知道他們…
文/黃春木 資料(data)、資訊(information)、知識(knowledge)是我們常常看到的字詞,似乎沒什麼大學問,但就高層次思考的學習而言,三者的區分可是很重要的! 資料,其實是指還沒有經過自己處理的原始紀錄,尚未跟自己有任何關聯,只是零散的待在實體世界或網路空間中某個角落,譬如一份文…
當然,我們都知道你是個自動自發的嗜讀者,你有自己的閱讀選擇、品味、喜好,以及習慣,現在什麼熱門、什麼流行、什麼是自認文青的傢伙最愛掛在嘴邊的名詞、什麼名人現在都在討論的書目之類的,和你的選擇不見得相同,你也就不見得在意。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是這麼自動自發的嗜讀者。他們不是討厭閱讀,只是有時的確需要一些…
我決定趁年輕寫下這篇文章,以免老的時候反悔。 「一代不如一代」這種指責很常見,以臺灣來說,「現在的年輕人⋯⋯」起手,搭配對比句型「我們以前⋯⋯」補刀,是耳熟能詳的批評句型。把這些批評集合起來,不免讓人擔憂,八零或九零後的臺灣小孩到底出了什麼事。 不過,或許其實什麼事也沒有。想想看:2020年的長輩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