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現在的他正單獨面對渺小的十九歲生命。他哭是因為這渺小的生命正在消逝。」 「幾年來,我們的任務就是殺人,這是我們生命裡的第一份工作。」 一九七〇、八〇年代第一次讀到《西線無戰事》時,我還是個喝了許多存在主義奶水,不折不扣茫茫渺渺的年輕人,掩卷之餘,沉甸甸…
主講人/皮耶‧勒梅特;口譯/范兆言;主持人/嘉世強;逐字稿/登登 2022年國際書展第二日,國際活動區法國重量級作家皮耶‧勒梅特,首度與台灣讀者連線舉辦新書講座,帶來他膾炙人口的傑作《殤鏡》,也是龔古爾獎得獎小說《天上再見》精彩完結篇。時報出版第四編輯部總編輯嘉世強在開場介紹了勒梅特在台出版作品,據…
文/雷馬克;譯/顏徽玲 空氣中瀰漫著大炮的濃煙和濃霧,視線模糊不清,舌尖也可以嚐到炮灰的苦味。子彈發射的聲音震耳欲聾,咆哮般的回音陣陣傳來,我們的車子震盪得很厲害,萬物都在搖晃。不知不覺地,我們的表情也變了。儘管我們不用守戰壕,只需建屏障,但是每張臉上都寫著:我們已經進入前線範圍了。然而,這還稱不上…
文/史蒂芬.茨威格;譯/史行果 我們命該遇到這個時代。 ──莎士比亞《辛白林》 我從不這樣看重自己,覺得非要向別人述說自己的經歷不可。在我鼓起勇氣寫這本以自己為主角──或者更確切地說,以自己為中心的書之前,所發生的一切,事件、災難和考驗,都遠遠超過了以往任何時代。我個人根本沒有資格站在舞台上,我只是…
文/王玉 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英國作家,他最為人稱道的作品《叢林之書》與《叢林之書續篇》,分別於一八九四與一八九五初版。如同本書的〈導讀〉所言,這兩本書可說是開啟兒少文學「動物故事」的先驅,它們被改編成的電影「森林王子」(或譯「叢林奇譚」)…
文/陳榮彬 The Lost Generation,失落的一代。 「甚麼是失落的一代?」、「他們為何失落?」如果能回答這兩個問題,就等於對二十世紀初的英美文學史有了初步的了解。所謂「失落的一代」,其實包括兩種人:一種是歷經第一次世界大戰洗禮後仍然可以倖存,並且想要靠著寫作在文壇闖出名號的年輕知識份子…
文/犁客 費茲傑羅(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1896/09/24-1940/12/21 費茲傑羅大學還沒念完就跑去從軍,那是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打了三年多。費茲傑羅早早就對文學產生興趣,大學時更立志要當作家;雖然一時血氣上湧地跑去當兵,但入伍之後他想到「…
於 2016/04/14 首播的「經典也青春」,邀請到了左岸文化的總編輯黃秀如來到節目現場,為各位聽眾領讀被譽為「德國的道德良心」的記者、歷史學家賽巴斯提安.哈夫納(Sebastian Haffner)的回憶錄作品《一個德國人的故事》。 在《一個德國人的故事》中,哈夫納寫下 1914 年「第一次世界…
文/諾亞.弗洛格(Noah Flug)、馬丁.薛伯樂(Martin Schäuble) 到底是誰先定居在這塊聖地上,以色列人還是巴勒斯坦人?這個問題常常被提出來,但很難找到明確的答案。其實這樣的提問根本就錯了。早在「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的詞彙出現在文字之前,這塊土地已經有人類居住。現在已經很難…
「讀者們,向福爾摩斯說再見吧!我要謝謝你們過去不變的支持, 希望他曾在你們煩勞的生活中給過歡娛、分散過於嚴肅的思想, 這些都只有在虛構的故事中才可能找到。」 ──亞瑟.柯南.道爾(Arthur Conan Doyle) 1917 年九月,英國《史全德雜誌》(The Strand Magazine,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