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犁客 前幾年的電影《行動代號:孫中山》是部講述貧窮中學生打算盜取校園裡孫中山銅像賣錢的電影,有人覺得很有趣,有人覺得太鬧,但這部電影其實不能光看表面情節,其實還有許多寓意。別的不談,光是把紀念「國父」的銅像移到儲藏室這事,就指出被政治神話形塑而成的「偉人」已經失去原有意義,剩下的反倒是其物質實體…
文/黃震南 《自由中國》不自由也不在中國,這雜誌名稱太諷刺了 會辦這份雜誌的原因,乃是有一群愛好民主自由的人士,認為必須要用民主自由來對抗共產主義才行。當時美國雖然反對共產主義,但覺得國民政府也是……嗯,人家不好意思說;《自由中國》的發行,剛好可以給美國佬看看咱們的言論有多自由,有助於提升國際形象,…
撰文/駱亭伶 攝影/林志潭 圖片提供/牽猴子整合行銷、原子映象 易智言與楊雅喆同為擅於捕捉青春微言大義的台灣重要導演,18 年前因為一個關於高中生的劇本而相識,從酒友變成了劇組伙伴與好友。這期聊聊天從兩人青澀的高中時期談起,並分享關於新片《行動代號:孫中山》的觀察與拍片心得。 小日子(以下簡稱小):…
這書有趣。《蔣公會吃人?》在異想天開之外,還帶有冷嘲熱諷,以及略微微言大義。尤其第一部分,活人拳的漫畫,讀來過癮之至,在戒嚴體制中成長的我看來,處處隱喻,時時諷刺。 故事開始於一些傳說,或說是鬼故事:世界偉人兼民族救星兼反共燈塔兼民主長城蔣中正的銅像,會突然對人眨眼睛,半夜換腳,對學生微笑。如果這些…
文、攝影/張容兒 慵懶舒適的週六午後,車輛在街道上川流不息地奔走,卻不覺得喧囂。抬頭仰望,可以看到湛藍的天空在綠葉的縫隙間,伸展出悠然自得的姿態。這就是民生社區最尋常的風景。跟著居住在民生社區四十多年的老居民、知名作家愛亞的引領下漫步民生社區,這才知道原來這裡絕不只有昂貴精緻的小店或所謂的「天龍國中…
文/唐澄暐 以前大家都有聽過關於蔣公銅像的校園鬼故事吧?有的說銅像會偷偷眨眼睛、蔣公銅像會笑,連到大學都還在有人在說,蔣公騎馬的銅像半夜會換腳──沒辦法,偉大領袖無處不在嘛。 只是說,如果那時候我們有誰再大膽一點去看仔細,或許就不會落到現在這種地步。 回想起來,是不是當初到處立銅像的時候,就已種下了…
文/希聲 《王者之石~和氏璧的故事:一場腥風血雨的追逐,血染玉璽的中國朝代遞嬗祕辛》書中提到:東漢末年,董卓借祝融毀了洛陽城那天,軍閥之一孫堅於古井旁得到一塊神秘玉石,後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該玉再次落入朝廷手中,爾後亂世,輾轉流經南朝、隋唐,最後在五代十國時消失無蹤,這就中國文明中赫赫有名的玉璽。…
毛澤東死時我十七歲,十七年來,我聽到的他,都是毛匪、毛酋。但也知道他的名姓,因為有時稱呼連名帶姓,外加一個「匪」字:毛匪澤東。 更早期是「朱」「毛」二字合用,另有口號取其諧音「殺朱拔毛」,只不過這朱是誰,小小年紀不懂。後來朱德這名字沒怎麼再提,彷彿他從一級戰犯名單中剔除了。 在戒嚴時期,毛澤東和中共…
文/野島剛 在這篇序文的開頭,我想先坦白承認一件事,那就是台灣史的複雜性,以及其中所包含的種種悲劇意涵,對於像我這種位處於外部研究台灣的人而言,實在充滿著難以抗拒的魅力。對於受大和民族壓倒性的支配、走在「萬世一系」這種世界絕無僅有的線性歷史軌跡上的日本人來說,在台灣這個並不算大的島嶼上,那充滿著民族…
文/駱亭伶 本文與《小日子》合作刊出 年少時光總有背誦詩詞古文的記憶;卻往往在經歷世事後,某些句子迸出腦袋,令人得到一份理解與寬慰。何以「讀生書不若溫舊業」?「何飛鵬×張曼娟的經典學堂:經典裡的現代智慧」講座中,嗜讀經典的張曼娟與何飛鵬,分享了哪些私心所愛的古籍經典詩詞,讓自己找到了方方面面的參考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