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最、最討厭青椒了!」──《深夜食堂25》之〈無限青椒〉

圖/安倍夜郎;譯/丁世佳 「深夜食堂,歡迎光臨!」總有那麼一個地方,大門隨時為而開 歡迎光臨!今晚想吃什麼?不論是常客,還是新客人,在「做得出來就做」的營業方針之下,都能點到心中想吃的那道菜。入夜後,這家小店永遠等著你光臨,想吃什麼就點什麼,大門隨時為你敞開。 安倍夜郎筆下的《深夜食堂》裡,每則故事…

胡蘿蔔、牛肉的成份變了,我們的味覺逐漸「工業化」

文/卡洛琳.史提爾;譯/周沛郁 以食為藥,以藥為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我們身為後工業時代的人類,確實應該知道該怎麼吃。傳統飲食含有我們所需的一切營養;否則的話,我們就活不到今天了。美國喜劇《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裡的超級宅男謝爾頓.庫柏(She…

從飲食讀懂歷史,為穿越時空做好準備

文/小歐(作家) 記得幾年前,曾看過一部NHK的日劇,由田邊誠一主演的《最後的餐廳》(最後のレストラン),劇中有一家名為Heaven Door的餐廳,生意不太好,卻經常有非常難得的客人上門,有多難得呢?大概是織田信長、埃及豔后、土方歲三、拿破崙這樣的貴賓本人光臨。客人上門後,餐廳得想方設法準備能滿足…

麵條在義大利人手中大放異彩,竟和銀行家有關?

文/尼可拉.凱瑟-布利 Nicolas Kayser-Bril譯/陳文瑤 要了解麵條的歷史,以及義大利人為什麼是其中的佼佼者,必須從原料說起,也就是小麥。小麥有好幾種,特別是軟質小麥和硬質小麥。軟質小麥,研磨容易(這就是它的名字來源),製成的麵粉相當適合做麵包麵團。相反地,硬質小麥不易研磨,但小麥蛋…

【讀者舉手】食物是家,是鄉愁,也是對歧視的反抗

文/謝幸吟 剛進入2022年,看到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市的KSDK電視台韓裔主播Michelle Li,說她過年會吃餃子,很多韓國人也都這樣,結果有觀眾透過語音留言給電視台,批評Michelle Li的說法不恰當,「很亞洲」(#VeryAsian)。Michelle Li把自己聽語音留言的影片貼上推特…

原來泡麵也有不軟的啊

文/比才;圖片提供/有鹿文化 比才 料理愛好者,本業是出版社編輯。愛吃愛煮,也喜愛研究所有食物相關的書籍文化和歷史,為讓更多人享受喝酒而寫了一本下酒菜食譜大全《家酒場》,本月推出新書《小聚會》。 外公牙口不好,很早就佩戴全口假牙,從我有記憶開始,家裡所有為他準備的食物,都要煮的軟軟的。他不吃白米飯,…

【經典也青春】食物的味道,是最初的母語 ——瞿欣怡談韓良露的《良露家之味》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我年紀越大,越了解母語的力量,飲食的口味也是一種語言,喝母親奶水長大的我,飲食的母語隱約在那流動,早已隨奶水浸透在我全身的細胞中。」 讀到《良露家之味》裡的這段話時,內心有什麼東西冒了上來,屬於味覺的、知覺的,以及悠悠的情感的,童年時總是陰暗的灶腳一景…

【經典也青春】舌尖上的鄉愁——瞿欣怡談梁實秋的《雅舍談吃》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小貓瞿欣怡開宗明義即說,這本書表面寫的是食物,事實上寫的是鄉愁。是故鄉北平兒。 梁老大量地寫北平的食物和餐廳,吃喝的模樣與軼事使北平的一切鮮活起來,另也兼及回顧了動亂流離後移居的台灣和美國。 我不禁有些感慨,全球化大概終將使得各地口味越趨一致化,這樣冶於…

只要暫時停止嗅覺就能瘦!?這麼簡單?

文/芭柏.史塔基;譯/莊靖 氣味與身材 芝加哥嗅覺與味覺治療研究中心的負責人亞倫.赫什(Alan Hirsch)醫師是研究成果豐富的學者和發明人。他雖性情古怪,但卻滿懷熱情,發表了數本嗅覺和個性相關的書,書名大膽如《吃食品,定性格》(What Flavor Is Your Personality?)…

這群人著迷於飲食健康概念,生活卻非常不健康。

文/麥可.波倫;譯/鄧子衿 我們正餐該吃什麼? 這本書很厚,但想回答的問題很簡單:「正餐該吃什麼?」在回答這個問題的同時,我也想探討,這個簡單的問題現在為何會變得那麼複雜。在目前美國的飲食文化中,以往的庶民智慧已逐漸消失,轉而浮現的是困惑與焦慮。「吃什麼」這樣的基本問題,居然也需仰賴許多專家來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