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賈德森.布魯爾;譯/蕭美惠 在字典裡,擔憂可以是名詞(「我沒有任何的擔憂」),也可以是動詞(「我擔心我的孩子」)。擔憂是一種心理行為,會導致焦慮的感覺(緊張或不安)。除此之外,焦慮的感覺還可能觸發擔憂的行為,形成循環: 觸發點:焦慮 行為:擔憂 結果:感到更焦慮 這個擔憂的心理行為只要重複幾次,…
文/頏木靈 比爾.蓋茨在2015年的TED演講中指出:「全球當今最大的危機不是核彈,而是傳染病毒,人類還沒準備面對下一波大疫情的發生」,沒想到一語成讖,新冠肺炎自2019年爆發以來,世界各地的疫情持續不下,各行各業都受到牽連,每個人的生活彷彿傾斜崩塌,這失序的平衡不知何年何日才能看見曙光。 「對作家…
文 /貝瑞.史瓦茲;譯 /李芳齡 證據顯示,只有少數人能從工作中獲得滿足感,我們要問:「為什麼」? 通常一般人會立即想到兩個解釋:第一個解釋是,許多人相信只有特定工作能讓人找到意義、全心投入、擁有判斷處理權、自主權、以及學習和成長的機會。如果我們抱持這種觀點,那就意味著只有律師、醫生、銀行家、教師、…
出版一行不足為外人道的事情很多,在行內待久了,可能做過很多自己都沒想過的、亂七八糟的事──談起這個,讓這回的暢銷榜mooTube險險出現限制級的疑慮(?) 事實上,雖然這類話題容易引起大家的興趣、與這類話題相關的書也可能因而擠進暢銷榜,但透過網路閱讀的讀者,同樣也相當在意現實議題──包括實際發生的、…
文/朱為民、余懷瑾 在簡報中使用故事的重點 1故事必須跟簡報主題高度相關: 這個是最重要的提醒,也是很多人常犯的錯誤。有一次在上課場合,學員說了一個樹爸爸照顧樹小弟的寓言故事,老實說故事說得挺好的,可以感受到父子之間的情感。但故事說完後,學員竟然話鋒一轉,開始說:「今天要告訴大家保護環境的重要,各位…
我們成天都想開始很多事:開始運動、開始培養新興趣、開始整理亂得像鬼屋一樣的房間,或者開始閱讀好像這輩子都讀不完的《追憶似水年華》。但有時候光真的「開始」去做就不大容易,真的堅持到「完成」的比例就更少;那些可以按部就班把事情完成的人,不可能每個都比我們更有意志力吧?他們到底是怎麼辦到的? 用自律換自由…
文/梅爾.羅賓斯 如果你正在尋找 那個能改變你生命的人, 看一下鏡子吧。 你即將要學習某樣驚人的能力,只需要五秒鐘就能改變你的人生。聽起來像花俏的噱頭,對吧?但這可不是噱頭,而是科學,我稍後會證明給你看。你一次用一個五秒鐘的決定改變你的人生,事實上,這是你唯一能改變的方式。 這是「五秒法則」的真實故…
最近有部電影《瘋狂亞洲富豪》(Crazy Rich Asians)很紅,據說是繼《喜福會》(The Joy Luck Club)後,好萊塢第一部全亞洲人的主流電影,劇情是一位紐約客到新加坡去見男友家人的故事。從劇名就可知,亞洲人錢多到花不完,對老外來說居然是件瘋狂的新鮮事。 其實我從小見證新加坡、馬…
文╱厄凌.卡格(Erling Kagge) 無法藉由散步、爬山、出海遠離這世界時,我學會把世界關在門外。 學會這件事需要時間。唯有瞭解自己對寂靜有著根本的需求,才得以開啟我對寂靜的追尋。車流、思緒、音樂、機械、手機、鏟雪車,種種聲音爭相入耳,眾聲喧譁之下,寂靜就在那裡等著我。 不久前,我一心想說服三…
過去要幾十年才產生代溝,現在只要幾年就可能。拜網際網路和智慧手機所賜,我們活在一個加速中的社會,一閃神就似乎會被抛到九宵雲外。 我們該怎麼辦呢?《外交政策》雜誌(Foreign Policy)集團執行長暨編輯大衛.羅斯科夫(David J. Rothkopf)在《決斷未來的關鍵提問:那些即將改寫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