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申:這個平台有給我稿費。 這時代,生產和發佈內容是一筆生意,有機會賺錢,最顯著但不道德的例子是:新聞媒體為了創造聳動的內容,往往不惜作假、自導自演。這個例子也告訴我們,創造內容需要代價。 傳統上,內容的常見代價是錢,出版社用錢換文字,演講的邀約單位用錢換話語。然而,有些人試圖用其他代價換內容,他們…
文/犁客 「選舉不能只高談理念啦;」周偉航說話節奏偏快,「例如說你去拜票,地方人士問你說:『我們那個水溝不通怎麼辦?』這時候你和他講理念沒用啊!你要競選,就要研究那個地方有什麼問題、需要怎麼解決才行。」 身為倫理學專業學者、大學的哲學講師,周偉航與其他老師的明顯不同,不是他在網路上的活躍程度,也不是…
文/臥斧 原載於【Medium】,經作者同意轉載 《注意力商人》(The Attention Merchants)讀來相當有意思的原因,或許就在作者吳修銘對(Tim Wu)「注意力商人」的標誌方式。 吳修銘的父親是台灣人、母親是英裔加拿大人,他則在美國出生長大,目前在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擔任法學教授,…
文╱喬.普立茲(Joe Pulizzi);譯╱陳敬淳 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適應世界,不可理喻的人想使世界適應自己。 因此所有的進步皆有賴於那些不可理喻之人。 ──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 二〇〇七年我從薪資七位數的出版業工作離職,接著開始創業。雖然我已經考慮辭職一段時間了,腦中…
文/陳心怡 自2008年《鬼吹燈》掀起中國網路小說熱潮後,帶動的不只是網路文學的發達,因之而生的電視劇、網路劇、漫畫、網遊、電影等熱潮,這一片背後看似龐大商機的IP產業鍊才是更誘人的投資動機。 這裡的IP不是「電腦位址(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是「智慧產權(Intel…
文/天下文化 我們看的到底是新聞還是平台?是內容還是服務?當互聯網顛覆了新聞產業──包括其關係、形式與商業模式──卻也為新聞的改善、擴張、重新想像與長久維繫提供了無窮無盡的機會。 作者傑夫.賈維斯教授,是美國著名記者。他在《媒體失效的年代》中,直指媒體消亡的核心以及遽變中的未來,從網路出發,呼籲學者…
文、攝影/林宣瑋 在這個文字看似廉價的時代,卻有一群人靠著碼字「坐擁高薪」,高人氣作家甚至可以有十萬月薪的水準。 許多人對作家這行的普遍印象往往是養不活自己,對此POPO原創總經理伍文翠表示,隨著網路的崛起,透過城邦集團旗下 POPO 原創網的收費機制,高人氣作家甚至可靠著寫文章月入十萬以上;若作品…
通常我們說出版業是內容產業,這話差不多只對了一半。因為台灣圖書出版業其實幾乎是不生產內容的。我們只向作者爭取授權,以獲得內容;當合約結束,授權就會返回作者。出版社通常並不擁有內容,只是一個暫時性的內容持有者而已。 反而做翻譯書的公司擁有的內容,還比做作者書的高,因為譯稿通常是買斷的。但買斷的譯稿其實…
月初有一趟香港行,認識了老字號的香港三聯書店,我注意到的事情是香港三聯這幾年來,有一種業務所佔的營業規模持續增加,他們稱之為非書業務的營業收入。 什麼是非書收入呢?以三聯的例子,這可能包括講習、訓練課程、主題旅遊團,以及針對商業公司的活動企畫。 出版社經營非書業務是不是有點不務正業呢?那得看我們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