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意見 【讀者舉手】是雨也是淚的季節裡,為你撐傘同行——讀既晴《城境之雨》 發表於 20 10 月, 2020 By 讀者投稿 Photo Credit: Pexels 文/戲雪 關於雨,大家想到什麼?詩意,還是失意? 《城境之雨》是邊緣人的詩篇,是四則發生在台北的社會故事; 拿掉靈異玄幻,加強現實,帶給我們的, 點點雨滴,落在心頭,卻是力道萬鈞。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自由是一個動詞,你不能只向它致敬,你必須一直戰鬥 發表於 2 3 月, 2020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馮賢賢(《國際橋牌社》電視劇監製) 很多人問我,為何會參與《國際橋牌社》的製作?專業上的理由是台灣缺乏政治影集劇種,而台灣的政治何其魔幻,變化飛快情節驚悚,每一次選舉都有新的危機出現,不拍成戲太可惜。但在台灣製作政治影集困難這麼多,何必自找麻煩呢?必須承認,我真正的動力,出自後半生持續對戒嚴體制的抵抗與解構。 完整文章
專訪 「我不希望七、八十歲時還在想人生功課沒做完,我想要現在開始玩。」──專訪曾寶儀 發表於 25 6 月, 2019 By 犁客 文/犁客 「書真的很重。」曾寶儀說,「我有一陣子住在香港,因為香港書店不多,所以我帶了很多台灣的書過去,後來要搬家時,書多到我發現與其用寄的,不如多花兩張機票錢、找兩個朋友來幫我搬書,這樣還比較划算。」 完整文章
GENE思書軒 【GENE思書軒】看起來好正常的人生,或許與瘋癲距離並不遙遠 發表於 27 5 月, 2019 By Gene Photo Credit: Unsplash 公視的《我們與惡的距離》是台灣近年⋯⋯哦不⋯⋯有史以來,最瘋狂的電視劇,沒有之一。劇中碰觸到許多過去電視劇完全不敢提及的話題,其中包括精神病患者的生活和權益。 在很多社會,精神病院的名稱或所在之地,常被用作羞辱人的代名詞。我小時候家裡住址的路名和我們那個城市精神病院所在小鎮的名字一樣,就在學校飽受同學嘲笑,三不五時就說我來自那裡,一定是有病等等。這鐵定不只是我個人的困擾而已。 完整文章
排行榜 【讀墨暢銷榜:這本是熱門話題!】Vol. 15:影集、我們,以及與惡的各種距離 發表於 10 5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公視影集《我們與惡的距離》精采完結,有人欣賞劇本的企圖,有人喜歡演員的表演,一本「創作全見」,可以讓對戲念念不忘的觀眾,除了複習劇情,還從裡到外從幕後到幕前把這戲理解個通透。 完整文章
排行榜 【讀墨閱讀榜:這本大家讀最久!】Vol. 14:言情不只一款,真相只有一個!? 發表於 19 4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言情小說的內容似乎就是那幾種模式,不難想像,無論中外,言情小說或者羅曼史的確都會發展出幾套類似公式的東西,有的出版社還會要求作者按著規定來寫。話雖如此,仍會有些作者別出心裁,有時是在言情套路當中加新材料,有時則乾脆把這個類型和其他類型調和在一起,變成跨類別、出乎意外的作品。 完整文章
華文市場 【一週E書】我們與惡的距離、與戲的距離,以及與自己的距離。 發表於 12 4 月, 2019 By 犁客 Photo Credit: 我們與惡的距離 The World Between Us 官方頻道 文/犁客 公視影集《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約是近期引起最多討論的影集,而且令人開心的是,多數討論不再是被有意無意扔出來的明星緋聞,而是與劇情內容及故事主題有關的思索,因為這部影集直視一直存在於我們社會當中、生活當中的重要議題:我們怎麼看待「惡」? 完整文章
專訪 「我喜歡那些看得清世間險惡,但選擇相信善良的創作者」──專訪柯映安 發表於 1 4 月, 2019 By 犁客 Photo Credit: 鏡文學 文/犁客 「有沒有計劃要寫小說?呃,」柯映安頓了一下,「答案是:沒有。」 《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的作者柯映安,高中、大學時期練習寫過小說、在網路上發表。「那時主要是讀網路小說,就寫網路小說,」柯映安說,「其實是對創作有興趣,不過也就是興趣。」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醫生,我真的不是肖ㄟ。」她對我吼,「我其實已經死了,可是醒來的時候卻在這個身體裡。我不是女人!」 發表於 22 2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九色夫 陋巷,深不見底。 台北是不夜城,晚間也能借上空的霧霾來照路,但今晚的西門町玄如濃墨,樓梯間的光線在藻綠色出口外形成一個明亮的圓弧,圓弧外卻看不見任何事物,沉黑墨色反成透明,一如觀眾眼盯著歌劇舞台的布幕,又或者像日本能劇的黑子,明知道後頭存在著東西卻又要裝作不存在一樣。 完整文章
排行榜 【讀墨暢銷榜:這本是熱門話題!】Vol. 06:自以為知道越多,對世界的認識反倒越離譜⋯⋯ 發表於 17 8 月, 2018 By Readmoo編輯團隊 公視影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像是加了奇幻或科幻元素的劇情片,吳曉樂的文字原著《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則是更加貼近現實的教學現場觀察紀錄片。同樣的題材在不同創作者手上會變成樣貌不同的作品,而好作品都會讓人從中透視現實。 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