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E書】在最討厭的某某死了之後,或許可以找到什麼答案

文/犁客 很多人知道日本導演中島哲也的電影《告白》改編自湊佳苗的同名小說,事實上中島從2004年的《下妻物語》開始,每部電影都是改編作品,包括相對溫柔可親的《幸福的魔法繪本》在內。中島哲也不會照本宣科地把每段原著情節搬上大銀幕,他會拆解、重組,加入大量音樂以及運用他擅長的影像敘事技巧構成電影,因此有…

【推理跑讀事件簿】Case06:這樣殺還是那樣殺?文字、影音,一個故事的不同形式

文/犁客 同一個故事,透過不同表現形式,會有不同講述方法,帶給閱聽者的感受也會出現差異。倘若看過同一個故事的小說與影視作品,最該注意的其實不是「是否符合原著」,而是創作者如何利用不同表現形式的優點講述故事。 所以,如果對一個從小說改編成影視作品的推理故事有興趣,那麼無論先看原著還是先看改編,該在意的…

【推理跑讀事件簿】Case01:影像、文字,今晚你要選哪一道?

文/犁客 2020年,公共電視「人生劇展」系列播映了改編自文字作品的影集《沉默之槍》──將文字作品改編成影視作品的例子在國外相當常見,但國內實例並不算多,更特別的是,《沉默之槍》改編自國內推理作家既晴《城境之雨》裡的同名短篇,由同為推理作家的林哲儀編寫劇本。事實上,這約莫是台灣的自製戲劇,首度與台灣…

【果子離群索書】愛情這種東西,或許在誕生之前最美好

去年底,青空文化出版了田邊聖子的短篇小說集《孤獨夜裡的熱可可》,以袖珍本形式收納十二則短篇。 田邊聖子出生於1928年,算一算已經九十歲了。她以男女關係為主要題材,雖然小說充分反映日本人的國民性格與社會氛圍,但筆下的女性形象,卻與我們印象中一般日本小說的女性不太一樣。《孤獨夜裡的熱可可》延續既有風格…

【一週E書】想起對夢想懷抱巨大熱情的青春時光,發現當年那個自己仍在心底某處發亮

文/犁客 一本書如果得獎,那麼在還沒讀之前,我們可能就會先依著那個獎項的特色,對這本得獎作品生出一些想像。例如日本的直木賞,一向頒給大眾讀者容易接受同時內蘊深厚的通俗文學,我們熟悉的宮部美幸、三浦紫苑、向田邦子、東山彰良等人,都拿過這個獎;而比直木賞年輕很多、近年大受讀者矚目的本屋大賞,評選者是書店…

【評書青鳥】那些透過色彩對你低語的電影

文/涂東寧 電影於我們而言是什麼?是對生活的儀式性感召。那麼生活於我們而言又是什麼?我們如何自光影裡找回與生命的連結?時光之硯站主、影評人張硯拓指出,電影裡的「色彩」運用是個重點。 「色彩在電影的運用,能帶來意在言外、劇情之外,屬於觀感、氣氛的東西。假如一部電影的用色豐富繽紛,看下來也會開心許多。」…

【果子離群索書】無路用的男性告白:吳濁流與鍾理和的兩個短篇

女人很辛苦,婦人持家尤其疲累,家務繁忙,從早忙到晚。古時候,男主外女主內,分工刻板,但男女各有所忙,倒也公平。待女人可以拋頭露面出外工作,往往下工回家,還要煮飯,餵養一家老小,比古代更辛勞。到了現代,失業人口增多,先生找不到工作,太太上班扛起一家經濟的,比比皆是。而長期失業的丈夫,轉型為家庭主夫,理…

從家政老師到暢銷推理作家──2015 湊佳苗台中場簽書會側記

文/余小芳;照片/紀伊國屋書店 湊佳苗老師來台簽書會,共分高雄與台中兩場,對書迷而言,無疑是今年度一大振奮人心的消息。台中場活動安排小巧精美,由政大台文所吳佩珍副教授擔任主持與口譯,在書香滿溢的氣息之中,現場書迷與親切的湊佳苗近距離對談,度過一段非常愉悅的午後時光。 自小喜歡讀書,中學時代閱讀東野圭…

推理故事影像化,文本與影劇的頂尖對決──側記台灣推理作家協會 2015 年會

文/余小芳;攝影/Fish、天地無限 引子 2015 年 8 月 22 日,台灣推理作家協會舉辦第十三屆徵文獎頒獎典禮暨第十四屆年會。過去協會曾辦理主題為推理創作、閱讀與出版的相關演講,今年由資深出版者冬陽擔任主持人,以「推理故事影像化:美夢還是白日夢?」為題,邀集劇作家兼影評人的李達義,以及投入推…

為了不拿好人卡,所以不告白?

文/小食曼 相信多數人應該都看過日本經典偶像劇《惡作劇之吻》吧,故事的一開始,女主角相原琴子在對男主角入江直樹一見鍾情後,便寫了情書,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地向直樹告白,最後也不意外地帶著人生第一張「好人卡」,垂頭喪氣地回家,《惡作劇之吻》的故事也就此展開,再此我也就不多加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