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帶你走向魔幻遠方,而旅人感官永遠新鮮,生活得有滋有味——專訪四月店長江淑琳

文/愛麗絲 「那時候送報員會把報紙捲成一綑,快狠準地丟上訂戶陽台,超帥的啊!」江淑琳小時候家住三樓,聽見「咚」的落地聲,就知道《國語日報》新刊來了。 童年時期,閱讀在江淑琳心田上早早播種。「有段時間我在外婆家長大,會自己坐在長椅上背誦《唐詩三百首》,」當年長椅上的小小身影,讀進腦袋瓜的不只《國語日報…

【果子離群索書】翻牆為你摘朵花──詩歌江湖裡舖出來的那些哏

六神磊磊的強項是:把抽象化為具象,把靜態變成動態。 以《全唐詩》如何編成為例。我們知道,歷代以來,古書消逝不計其數,詩作也不例外。但這些真正絕版的書籍或作品到底多少,只是個模糊概念,難以想像,也無從想像。說到唐詩,或許有人想,《唐詩三百首》已夠我讀了,《全唐詩》出版了我也讀不完。那麼,《全唐詩》蒐羅…

不正經也不藏私的藏書鄉民──專訪《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作者「藏書界的竹野內豐」

文/犁客 「本土意識的抬頭,其實與政府前幾年過度親中的態度有關──因為那個傾向實在太明顯了,大家就被搞得很焦慮;」黃震南說,「所以大家就更想要了解臺灣、了解自己生活的所在,於是PTT八卦版上關於臺語、臺灣文化和歷史事件的問卦,就越來越多。」 看到這類問題,黃震南有時會順手回覆,並且附上資料出處的藏書…

【祁立峰讀古文撞到鄉民】我又遇到你了,在我們內裡、外在與時代都已衰敗的現在

我偶爾與其他大學教「歷代詩選」這門課的同行聚餐,談這課的綱目分配比重,選讀與習作的細節。古典時期說「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即便此課名曰「歷代」,但大部分課程重心仍然在唐詩,而唐詩中不免又以杜甫最重要。我讀大學時這門課的教授甚至在課堂說:杜甫以前的詩都在為其準備,而杜甫以後的詩都又受其影響。足見老杜詩…

【祁立峰讀古文撞到鄉民】在不平靜的新年遙想太平年代──《東京夢華錄》

說起來很多鄉民實在不太喜歡過年,屏蔽那些惹人惱怒親戚的噓寒問暖,「什麼時候畢業」、「什麼時候買房╱結婚」之類沒話找話聊,年假除了補眠補到飽、塞車塞到飽之外,實在找不出什麼積極的正能量。 但從神話人類學的角度來說,我們認知的整座世界不過是宇宙隨機碰撞的結果,那麼世界之一切都是相互感應、依據類比律而衍化…

【祁立峰讀古文撞到鄉民】曹操,快放開我的志玲姊姊!

香港作家陳冠中以架空歷史小說《建豐二年》受到矚目,故事以假設為前提,若國民黨在當年的未丟失中國大陸,倒轉沙漏,將會是何等情境?這種「烏有史」向來是小說家專擅手筆,但該發生的沒發生,一切宛如蝴蝶效應、河道分派,歧路花園,那麼每個細節和虛擲或奢言的夢想成了泡沫,這又是什麼樣的幻影蜃樓? 但興衰同塵,蓋棺…

【祁立峰讀古文撞到鄉民】因為錯過這輩子,所以我才這麼愛你

我們定義詩,總喜歡引「詩言志」這句儒家的美學教養當作標準答案——詩歌的功能在於表述雅正的志向,具備教化功能。但即便如此,就我所知的文學作品中,不把鄉民最愛創作的藏頭詩列入的話,情詩終究還是比言之諄諄的作品更具備感染力,比曇花短,比愛情長。 像我們中學課本都學過的鄭愁予那首「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祁立峰讀古文撞到鄉民】昨日的鄉民酸語,今日的傷感詩篇

之前「馬習會」擾動的波折還沒完全平息,風騰雲湧的總統大選又將到臨。比起過去壁壘清晰的藍綠對立,這幾年八卦板鄉民大致有了同一性,立場顯得更明確俐落了。看新聞或文章前面有沒有被噓爆的「XX」符號,大概就能掌握其立場。最令人發噱的是——因鄉民多半嫻熟《三國演義》之角色形象,於是那位曾說「樂不思蜀」的後主劉…

在採訪時交換故事,在碰撞中產生溝通──專訪《黏土》作者胡慕情

文/犁客 「當記者必須要能對自己採訪的事件提出解答,否則就不算合格的記者。」 大多數人認為記者應該是客觀的事件記錄者,不是帶著主觀選邊站的意見表達者,但胡慕情到《立報》上班的時候,主管成露茜卻這麼對她說。這句話超越大多數人原來對記者工作的想像。 小時候接觸兒童版《三字經》和《唐詩三百首》時,胡慕情就…

【犢講座26:何飛鵬 × 張曼娟的經典學堂】讀詩詞經典 打開人生百寶袋

文/駱亭伶 本文與《小日子》合作刊出 年少時光總有背誦詩詞古文的記憶;卻往往在經歷世事後,某些句子迸出腦袋,令人得到一份理解與寬慰。何以「讀生書不若溫舊業」?「何飛鵬×張曼娟的經典學堂:經典裡的現代智慧」講座中,嗜讀經典的張曼娟與何飛鵬,分享了哪些私心所愛的古籍經典詩詞,讓自己找到了方方面面的參考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