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單 【讀墨推薦書:選這本正是時候!】「腦控」的確存在,你戴幾層錫箔帽都沒用 發表於 18 3 月, 2022 By Readmoo編輯團隊 不想讓唐鳳腦控你,你就戴上錫箔帽──這當然不是真的,唐鳳不會發射某種超能電波控制你的腦,戴上錫箔帽也不確定能不能阻絕這類電波,我們對「腦部控制」的相關想像畫面,來自各式摻雜陰謀論的流行文化載體,可能是漫畫、小說,影集或電影。 但事實上,「腦控」的確存在,而且比你想像得更常見更普及,不需要唐鳳或任何超能力者,面對這種日常腦控,你戴幾層錫箔帽都沒用。 完整文章
閱讀意見 見證烏托邦的幻滅——從《瘋人院之旅》想起那段空白的反精神醫學運動 發表於 31 1 月, 2022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慢工出版 文/張子午(《報導者》主編,著有《成為一個新人:我們與精神疾病的距離》) 如同書名與副標清楚表明,這是一個發生在「瘋人院」/「精神病院」的故事,但神奇的是,綜觀全書三百多頁篇幅,精神科醫師的身影——這個被整體社會賦予專業身份來面對與介入人類瘋狂與失序的角色,只出現在一頁,像是個龐大機構內無個性、無面孔、可有可無的行政人員之一。 完整文章
書單 【讀墨推薦書:選這本正是時候!】人沒那麼好騙──但這得有條件 發表於 27 8 月, 2021 By Readmoo編輯團隊 人與人的聯繫更方便(有誰還記得要走幾條街才找得到公共電話的感覺?)、資訊連通更快速,然後我們都會發現,「別人」雖然好找,但也變得更不可理喻了──明明「他們」也看得到和我們一樣的資訊,但怎麼會相信那些蠢內容?「他們」不會覺得不合邏輯嗎?「他們」不會在轉傳之前多找一下其他資料嗎?「他們」問這些問題不會覺得自己沒腦子嗎? 可怕的是,相同的感觸相同的評價,也適用於他們眼中的「我們」。 完整文章
排行榜 【讀墨熱門榜:這本是熱門話題!】Vol. 42:硬裡子的東西,總會發光。 發表於 20 8 月, 2021 By Readmoo編輯團隊 被疫情從2020年推遲到20201年的東京奧運,讓很多人對在日本奮戰的「台灣之光」留下深刻印象,不過,同樣在2001年8月,台灣人李琴峰以日語寫作,在日本拿下重要的文學獎項「芥川賞」,而這個相對靜態的台灣之光,背後的辛苦奮鬥並沒有比較少。李琴峰的得獎作品雖然還沒中譯,但她在台灣出版的前兩部作品,馬上衝進熱門榜──國家、文化、語言、性別,李琴峰的作品淡然自處,但有廣泛的議題關注。 完整文章
書單 【讀墨推薦書:選這本正是時候!】在現代社會生活的第一等要緊事 發表於 11 6 月, 2021 By Readmoo編輯團隊 在分工細緻的現代社會裡,每個人都依賴著無數的別人才能生活,其中有大多數人互不相識──生活用具都得有人設計製造,沒有這些別人,個人很難生存──每個人都是組成「社會」這個大群體的一部分,一方面將自己的部分技能提供給社會,一方面從社會獲得其他人的付出。 從這個角度來說,理解別人,是在現代社會生活的第一等要緊事。 完整文章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 為什麼我會看錯柯文哲?我們是怎麼演化成政治笨蛋的? 發表於 30 12 月, 2019 By 朱家安 Photo Credit: Unsplash 人類是萬物之靈,我們已經稱霸地球,接下來還可能征服宇宙。但有很多看起來不難的事情,我們辦不到,例如依照新證據改變立場,跟不同立場的人好好溝通。人類不喜歡改變立場,也不喜歡立場不同者。這在政治上尤其明顯。一旦支持了某人,就算別人指出他的政治決策荒腔走板、說話毫無內容,在我們心裡,這更多是表示別人「被立場蒙蔽了眼睛」,或者「別有居心」、「是網軍」。 完整文章
華文市場 中文漫畫首度出線,社會議題大爆發──2019Openbook好書獎 發表於 2 12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Openbook 最受華文出版界矚目的年度盛事:2019Openbook好書獎於11月30日揭曉。從206部入圍決審名單的作品中,選出「年度好書.中文創作」、「年度好書.翻譯書」、「最佳童書暨青少年圖書」、「美好生活書」等四大類,共計40本好書。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聽完演講,他成了對六輕提告的全職抗爭者 發表於 7 4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wikipedia 文/房慧真 雲林台西鄉自救會成員吳日暉開車來接我們,初次來到麥寮,想瞭解六輕的外地人,通常找他當「導遊」,幫忙導覽六輕周圍的地景。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在這座空汙籠罩的煙囪之島,沒有人會是局外人 發表於 1 4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何榮幸 過去三年多,每一次跟南臺灣石化工廠附近的人們告別,心裡總有股難以言喻的淡淡哀傷。這片土地已經與石化工廠整整共存了近兩萬個日子,我們能做的,就是用一千多個日子見證這片土地承受的哀傷,以及發現在絕望中奮起的公民力量。 沒有這一千多個日子的南北穿梭,我們不會深刻看見這樣的對比與荒謬: 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