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伯.唐恩,譯/呂奕欣 在不久的將來,地球有些地方會更適合嗜極生物,卻不適合人類。我們可以找到方法,在這種變化中生存下來,只不過這並非永久之道。我們和所有物種一樣,終將滅絕。這現實就是古生物學的第一法則。動物物種平均約可存在兩百萬年,至少在這方面已獲得充分研究的生物分類族群皆如是。 如果只考量我…
文/羅伯.唐恩,譯/呂奕欣 我曾和一個交情匪淺的同事在某天快下班時隨口聊,她說,她認為或許細菌只有十億種,但又繼續說:「然而我也不知道。我確知的是,新的細菌物種到處都是。」我們就坐在細菌上,吸進細菌、喝進細菌,只是沒有命名或計算細菌,或只是命名與計算速度遠不夠快,不足以讓我們理解每天是走在什麼樣的荒…
文/道格拉斯.查德維克,譯/柯清心 人類的特質已包羅萬象,我很難想像該如何增添其色。首先,每個人體內的人體細胞,估計有20到40兆個,等同於或超越了微生物細胞的數量。 你的嘴裡住著約一千種不同的物種,消化道裡住了數千種,還有數以百計或更多的物種,分佈在其他各處。它們覆蓋你的皮膚,成群堆聚在毛孔中,貼…
文/ Sanjay Gupta,譯/張瓊懿 病毒的英文「virus」有個有趣的起源。它的原意是「蛇的毒液」,源自拉丁文的「黏液」或「毒藥」。但事實上這項命名是個錯誤,因為並非所有病毒都是有害、會破壞身體或導致死亡的。事實上,病毒有存在的必要。我再說一次:病毒有存在的必要。我知道這令人難以置信,因為這…
我們地球上所有生命都源自一個共同的祖先,完全沒有任何例外。如果你發現有,請趕快告訴我,我們一起發大財! 最重要的證據之一,就是我們幾乎全都使用同一套遺傳密碼,從大象、鯨魚到細菌、酵母菌都不例外,導致我們可以用基因改造的方式,讓細菌製造人類的蛋白質。嗯,先別感到害怕,治療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就是…
文/比爾.布萊森;譯/沈台訓 出乎意料之外,我們對身體上、身體內與身體周邊的微生物所知甚少,因為,我們很難在實驗室中培養微生物,這也導致了研究微生物變得出奇地困難。我們可以指出的是,在你此刻坐在這裡,可能有大約四萬個品種的微生物定居在你身上──在你的鼻孔內有九百種,在你的臉頰內裡有八百多種(鄰近的牙…
逛過百貨公司(或只是想進去上厠所)應該不難發現,無論是歐美日韓,百貨公司的一樓永遠是美妝專櫃的天下,頂多配些珠寶手飾或名牌包包。以我的身份地位,就算那些東西貼上三四個標籤、打折打折再打折,我也不屑買⋯⋯不過百貨公司一樓通常不會有厠所,因為塗在皮囊外的東西,以乎比排泄出皮囊的東西重要吧? 學校老師教我…
醫學再昌明,我們仍難逃微生物的蹂躪。我說的不僅是流行全球造成跨國旅行門檻大幅提高的冠狀病毒,還有現在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流行感冒而已,而是我們身上天天就帶著的微生物,它們就能讓我們很不舒服。 我自己就是受害者之一,幾個月前因為普通感冒,罹患了鼻竇炎,吃了一個多月的藥還未能根治,這幾個月一直反反覆覆發作…
你,瞭解你自己嗎? 我們對飲食、服裝、習慣、宗教、政黨,都有自以為擇善固執的喜好,在這些議題上,只有自己才是對的!然而,會不會有不少時候,你捫心自問,其實你自己不知道為什麼會莫名奇妙產生一堆情緒?不知道為什麼會瘋狂地愛上一些人事物?不知道為什麼會做出一些內心深處也搞不清楚的選擇? 沒關係,只要沒造成…
文/凱瑟琳.麥考利夫;譯/張馨方 有兩隻老鼠,一隻心寬體胖,一隻骨瘦如柴。不過,瘦老鼠的食量比胖老鼠大。那麼為什麼牠的體重比較輕?因為牠不像胖老鼠一樣腸道裡有微生物。由於沒有微生物幫忙分解食物,瘦老鼠吃下的東西大多還沒消化就排出腸道。儘管瘦老鼠的食量比胖老鼠多出百分之三十,身上的脂肪卻少了百分之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