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市場 【一週E書】你不能談論鬥陣俱樂部,否則你會發現世界並不正常 發表於 30 6 月, 2021 By 犁客 Photo Credit: IMDb 文/犁客 「規則一,你不能談論鬥陣俱樂部。規則二,你不能談論鬥陣俱樂部。」 完整文章
專訪 犢犢掉書袋背後的可靠推手——專訪蘑菇創辦人張嘉行、李美瑜 發表於 18 5 月, 2021 By 愛麗絲 Photo Credit:張嘉行提供 「閱讀的每一天,都有五花來陪伴,他吃草,你閱讀,愛書人的日常,就是這麼樸實無華且圓滿。」今年閱讀日,Readmoo 讀墨電子書與蘑菇攜手合作,推出史上第一款周邊商品「犢犢掉書袋」。 2003 完整文章
書單 【讀墨推薦書:選這本正是時候!】文青典型的數位創作計劃 發表於 7 5 月, 2021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有一個世代的文藝青年幾乎都是如此養成的:從村上春樹明白用什麼記號標示「文青」身分,從卡爾維諾明白小說有多少變化可能,有段時間非常聚焦於技術層面,有段時間會慢慢體理出創作與讀者、以及與創作者自己的關係。 這回mooTube請到的來賓,就是一個代表人物。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我穿的不是衣服,是氣場。」 發表於 27 1 月, 2021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HUSH 可能是台灣的城市向來都沒有特別強大的美學,灰濛濛的牆、鐵皮屋頂、鋁門窗,我常想這城市需要一點顏色。 這可能也是我開始穿很多花花綠綠衣服的原因。 完整文章
專訪 「開店不是拿來糾結自己的,我是享受書店帶給我的美好。」——專訪焙思書房店長唐曼凌 發表於 26 1 月, 2021 By 愛麗絲 Photo Credit:焙思書房提供 文/愛麗絲 鄰近桃園文華國小及幼稚園的巷弄綠蔭間,推開玻璃門,滿面書牆映入眼簾,襯著撲鼻而來的烘焙香氣,這是在桃園經營三年的獨立書店——焙思書房。除了閱讀,讀者能在這裡點杯咖啡、蛋糕,享受靜謐的午後時光。 這樣閒適自在的氛圍,其實和店長唐曼凌過去的職場環境有極大反差。 完整文章
專訪 「夏天的烈日下,人會變成自己都不認識的模樣。」——專訪《佛羅里達變形記》作者陳思宏 發表於 28 12 月, 2020 By 愛麗絲 Photo Credit: 鏡文學提供 文/愛麗絲 「我是很甘願帶我姊姊出國旅行的,雖然有世代差異,但我很樂意啦。」前陣子剛從移居多年的柏林短暫返台,陳思宏身上還帶有旅行的姿態,目光永遠向外探尋著新鮮。 陳思宏一向崇尚步調緩慢的旅行,「走路如兔輕盈,心境如龜緩慢。」還得吃好睡好住好。他的姐姐們,則多是典型認真的觀光客,所有熱門打卡景點皆需到此一遊、知名美食不畏大排長龍,陳思宏曾帶著姐姐遊覽歐洲,一路上儼然是場修行。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黑衣人問話、手抄禁書,《返校》是他們的真實日常 發表於 26 9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他們或許是老臺北人,或許來自於宜蘭鄉下,也有中南部的農村孩子,但他們不約而同匯集在臺北都會,他們喜愛文藝,行走於非主流與時代流行之間,尋找自己的使命與認同,純粹的為自己的愛好而奉獻,他們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迎向文藝的新浪潮,也面對來自傳統的疑問與責難,從而影響、激勵了好幾個世代。 本展將以 1987 年解嚴為界,展出戰後及解嚴後兩個時代,近百位作家的文青生活。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中產階級的孩子為何渴望勞動階級的工作? 發表於 5 9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理查.E.歐塞霍;譯/馮奕達 二○一○年初,哈爾報名了單日的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香港瀕危的「二樓書店文化」 發表於 7 8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鄧小樺 《小小本本》的朋友請我寫一篇關於香港書店變化的文章,其實有點心虛:一來余生也晚,香港書店早年的興旺期,也許欠缺一點親身經驗,所謂變化歷史,也許是個人有限經歷加上傳誦耳聞的二手資料,若有錯漏,還待方家指點。二來,個人口味而言,偏向文藝,至於香港書店「實用」、「巿場」的觀察,盡力持平,然不免也有偏重──只是在書業日趨困難的今日,仍對「書店」本身存在興趣的,也多半是文藝愛好者。 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