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喬.莫蘭;譯/呂玉嬋 內向者必須經常迴避社交世界,但仍舊必須與這個世界保持聯繫,燈塔或許對他們有一定的吸引力,因為燈塔具體表達了我們共同的人性。信號燈永遠不停旋轉閃爍,因為我們承認我們也會關心自己可能永遠不會遇見的人,關心我們頂多只能在黑暗中為他們打著閃光的人。芬蘭作家兼藝術家楊笙(…
祕密儲藏室檔案#10 登錄者:想去花蓮的CCZ(29歲)北投以北 祕密:祕密:夏民與童童,您們好,因為和前同事有共同的興趣(就是閱讀),所以相處的很愉快,在我們相繼離職之後,仍有約出來見幾次面,但在幾個月前,他不讀不回訊息不理我,我反省自己是否做錯什麼事或哪裡讓他不開心⋯⋯之類的,但找不到原因,就這…
文/犁客 目前全球人口大約有50%住在城市裡,預估在2030年前可能會超過70%;關於2030年的另一項預測,是全球人口當中,會有40%左右獨居。 把這兩個數字放在一起,會看到一個奇妙的想像畫面:全世界超過一半的人住在人口密度較高、很容易遇到其他人、必須和更多人共享生活空間的地區,但這其中也有一半左…
文/ 貝絲.碧洛;譯/吳書榆 內向的人天生喜歡安靜、獨處,或是和一小群人作伴。在有空間讓我們思考、可進行有意義對話,而且能控制多少刺激會出現的環境下,我們會覺得最安適、最放鬆。對多數內向的人來說,經營人脈和我們慣處之地完全相反。交誼活動通常嘈雜、隨機而且彆扭……至少,這些場合都讓我們覺得緊張或不確定…
文/莊勝涵;人物攝影/吳翛 Wu René 傍晚,藏身中山區巷弄的1+1 Together Republic咖啡廳燈光昏暗,相較起其他裝潢精緻的店家,此處散漫隨意,風格迥異的物件拼貼堆置,像一則信手拈來的散文。三隻店貓遊走其中,黃麗群對牠們各有辦法,她首先對那隻腳皮去了一塊、隔著塑膠頭套搆不著皮膚的…
文/黛安娜.雷納、史蒂文.杜澤;譯/林金源 他的一切包含等待之中。 ——詹姆斯.沙利斯(James Sallis),《演繹》 史蒂文:我記得我曾參加某個領導力會議,坐在一位從海外來開會、身材相當魁梧的男士旁邊。當臺上演說者在分享她的故事時,我注意到身旁的男士開始掉眼淚。過了一會兒,他雙手抱頭,開始大…
文/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 你不在時, 我和自己在一起。 我們談話 如此容易在一切方面 達成共識。 ● 你不在時 我和你 談話, 你在時 我和自己。 ● 從我的孤獨 我尋求分享更大 份額的你。 ● 你不在時, 白天和黑夜 是分秒不差二十四小時。 你在時, 有時少些 有時多些。 ● 快遞 給我送來 一封…
文/雪莉.特克;譯/洪慧芳 獨處不見得缺乏活動力。當你做的事情讓你回歸自我時,那就是獨處的感覺。作家蘇珊.坎恩(Susan Cain)以令人信服的觀點主張:獨處對內向者來說非常重要[1],而且在我們之中,內向者的比例不少。路易CK則以充滿詩意的方式支持更廣義的論點。獨處對每個人都很重要,即使是最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