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舉手】更大的房子,更破碎的家──讀《倖存之家》

文/寓言家 ※原載於【寓言家IG】 《倖存之家》是一本以哀傷為閱讀基調的小說。小說原名《The Dutch House》即是「荷蘭大宅」,也是整本故事當中巍然矗立的核心,所有角色都圍繞著這這個大宅,甚至可以稱得上是被困在這裡了──無論是回憶、心境上的,或是真正意義上的。 荷蘭大宅落成於1922年,是…

【讀者舉手】勿忘童年的夢想之鹿——讀《鹿苑長春》

文/翁玉玲 《鹿苑長春》主角裘弟跟父母親過著樸實卻快樂的生活,作者將對大自然的崇敬與生活體驗,細膩地寫進書中,儘管時代背景有點遙遠,卻仍讓人心生嚮往。 故事刻劃父子間感情變化極為用心,包含一個小男孩逐漸成長的其中一段心路歷程,他學習對外爭鬥,當他為了義氣為朋友出頭,當他拼命找人救回他父親的命之後,他…

我們覺得自己可以堅守住道德,直到身處黑暗

文/法蘭西絲卡‧吉諾 二○○八年夏天,我從匹茲堡搬到了教堂丘,因為我在北卡羅萊納大學的商學院要開始一份新的教職。雖然要離開卡內基美隆大學和那裡的同事很不容易,但我也非常期待搬進新家結交新朋友。早在那幾個月前,我和先生就已經在當地買了一間舒適的房子,地點離鬧區不遠,但是社區的環境很清幽、很多樹。 搬進…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大家都討厭矛盾,但⋯⋯為什麼啊?

粗略來說,「自相矛盾」的意思是指你相信一組不會同時成立的事情,例如「小青是女的」跟「小青是單身漢」。不管是在生活上還是邏輯上,矛盾都不好,不過背後的原因不太一樣。 在形式邏輯領域(formal logic),大家不喜歡矛盾,是基於一個有點宅的原因:在古典邏輯(classic logic)系統底下矛盾…

你害怕與別人劃出界線,因為不願讓對方遭遇和你一樣的傷

文/蘇絢慧 很小的時候,我們不被允許在自己與別人之間劃出「界線」。 還是嬰兒時,我們需要安全感及信任感,卻必須忍受隨意被碰觸,任人抱來抱去,一旦表達出不舒服,周圍的大人會說:「你真難搞。」「真難帶!」「真不乖!」 到了兩三歲,開始想要確立自己的所屬物時,你的玩具、被毯、娃娃……卻可以被隨意丟棄、被換…

【康文炳的編輯檯上,和檯下】用全稱打地圖炮是邪惡的事

「現在的年輕人⋯⋯」、「咱台灣人要⋯⋯」、「中國人不容⋯⋯」⋯⋯。我不喜歡「全稱」用詞,甚至感到厭惡,並不僅僅是它在語意上的不精準,更在於它的不道德與邪惡性。 「全稱」用詞幾乎是一種語言的本能傾向,因為對腦神經而言,它簡單、流暢、節能。以致於,「全稱」用詞往往也是反智的,它抹平了事理的複雜脈絡、模糊…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有趣的哲學測驗:《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

哲學可能給人一些神秘有深度的印象,有些人可能認為有哲思話語應該簡短但雋永,而非瑣碎冗長。當這些人看到當代的哲學論文,下巴可能會掉下來。至少在英美哲學的研究中,即便是最有價值的洞見,也必須有看似細碎的論述支持,如此一來,才能盡量確保哲學圈自我要求的理論上的完整性,並避免錯誤。 換句話說,好的哲學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