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記錄 法國龔古爾得獎作家皮耶‧勒梅特,《殤鏡》新書越洋分享會側記 發表於 6 7 月, 2022 By Readmoo編輯團隊 主講人/皮耶‧勒梅特;口譯/范兆言;主持人/嘉世強;逐字稿/登登 2022年國際書展第二日,國際活動區法國重量級作家皮耶‧勒梅特,首度與台灣讀者連線舉辦新書講座,帶來他膾炙人口的傑作《殤鏡》,也是龔古爾獎得獎小說《天上再見》精彩完結篇。時報出版第四編輯部總編輯嘉世強在開場介紹了勒梅特在台出版作品,據傳《殤鏡》是法國在疫情居家隔離期間最多讀者閱讀的書。 完整文章
果子離群索書 【果子離群索書】面對狡獪的政權,他有「一書對一國」的使命──《武漢》 發表於 21 6 月, 2022 By 果子離 Photo Credit: Unsplash 這個冠狀肺炎病毒,不論命名為新冠或武漢,不論人類決定與之共存或清零,這幾年它與世人長相左右,真是受夠了,疫苗一劑一劑追打,沒完沒了,目前還看不到邊,人類史上從未有一種疫苗需要每隔幾個月就追打的。如今大家忙著對抗病毒,它是怎麼來的?愈來愈難追索。病毒來源成謎——謎,或許應該說是祕密,不可說的祕密。許多專家學者欲言又止,許多資料被刪除,許多事實被隱匿。但廖亦武不放過這個題目。 完整文章
書單 【讀墨推薦書:選這本正是時候!】從一本書變成全宇宙大計劃 發表於 6 5 月, 2022 By Readmoo編輯團隊 因為聽說喜歡的作家有一本國內沒出譯本的作品,所以乾脆自己找譯者翻譯、然後出版。 然後發現作家的思考脈絡其實不能單從別人出過的那幾本經典就看得完整,所以不如自己把他的書出得完整一點吧。然後發現有學者做了有趣的考據工作,把作家怎麼創作經典的背後故事寫成有趣的紀錄,也該出版;然後想到既然是這樣,那別人出過的那幾本經典也該一併整理文字、因應時代製作新版才對。 完整文章
活動記錄 「為什麼中秋節要烤肉?一切都是柏林的錯!」——陳思宏簽書講座側記 發表於 14 4 月, 2022 By 愛麗絲 陳思宏與 Readmoo 讀墨電子書執行長龐文真示範瑜珈樹式。 文/愛麗絲 「你瘋了,我的孩子,你必須去柏林。(DU BIST VERRÜCKT MEIN KIND, DU MUSST NACH BERLIN.)」陳思宏以這句話替讀墨簽書講座開場,今日他談的是書以外,卻也是寫盡書內一切的柏林,「今天是旅遊講座,我知道很多人最想去日本,但我要帶大家去柏林!」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罪行》律師馮席拉赫:我問槓上普丁的女律師,為什麼她要承擔這一切?對抗那些想讓東烏克蘭成為俄國的人? 發表於 28 3 月, 2022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攝影師:Matti,連結:Pexels 那些人想讓東烏克蘭成為俄國的一省。這位女律師說:「基本人權在我們的國家並不存在,就連單純的法律都不再適用。」她說她的組織能做的就只是記錄這些罪行。她曾看見地窖牆上的血跡被洗去、遇害者的名單被銷毀,以及死刑判決書被燒掉。那些施暴者也知道違反人性的罪行沒有法定追訴期。總有一天會需要證據來了解過去。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炮火來襲時他們躲進墳場;樹林跟棺材在眼前被炸得粉碎,只得靠本能與直覺保命 發表於 24 3 月, 2022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manhhai 文/雷馬克;譯/顏徽玲 完整文章
專訪 翻譯是捕捉感動,立體傳遞給讀者——專訪《蝴蝶的重量》譯者陳黎 發表於 24 2 月, 2022 By 愛麗絲 陳黎與法譯陳黎詩選《島嶼邊緣》在 2016 年巴黎書展。 文/愛麗絲 「或許我的名字就說明我這一生,要將胸中文字呈現在世人面前,」陳黎如此解釋本名陳膺文,說明他以文字抒發胸臆的人生目標。也許不少人都曾在課本讀過陳黎的〈聲音鐘〉,但陳黎所寫的遠不止於此。他創作詩集、散文集、翻譯多國詩集,是整個中文世界裡首位翻譯出版聶魯達詩集、辛波絲卡詩集的人,至今已出版逾一百本著作、譯作。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當世界說,你的愛不是愛 發表於 17 12 月, 2021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wikipedia 文/肉蟻小姐 日子一天天過去,海倫娜漸漸習慣了「加拿大」倉庫的事務──雖然不可免的,她必須眼睜睜看著猶太同伴送入毒氣室,並為此感到罪惡與痛苦。 令海倫娜不自在的是,管理「加拿大」的黨衛軍主管法蘭茲,自從在他面前唱歌的那天起,便經常出現在自己的視野之中。每當聽到軍靴靠近的聲音,她便會心生恐懼;而每當她回過頭,看見那筆挺的身影,跟直直注視自己的藍色雙眼時,一股想尖叫的噁心感,便會湧上胸口。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教授說服阿伯電死路人?耶魯大學「電擊實驗」的真相跟你想的不一樣 發表於 19 10 月, 2021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Tim Menzies 文/羅格.布雷格曼;譯/唐澄暐 接下來幾個月,有數百人造訪了史丹利.米爾格蘭(Stanley Milgram)在耶魯大學的實驗室。他們成對抵達,然後依抽籤指派其中一人擔任「指導者」的角色,另一個擔任「學習者」的角色。指導者安排坐在一台巨大的裝置前面,有人跟他們說那是電擊機(shock 完整文章
閱讀意見 我們特別注意負面資訊,這是演化上的優勢:專注危險,近乎苛求 發表於 15 10 月, 2021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Mohd Fazlin Mohd Effendy Ooi 文/吳曉樂 我們只能愛我們所知道的人事物。 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