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未讀訊息」就有「非回不可」的衝動嗎?

文/Jam 看到未讀訊息就像眼中釘,一定要拔除! 你曾經為了回覆網路社群的訊息而感到疲憊嗎?對於一個通常會迅速回覆訊息的朋友,往往會期待對方立刻有回應,於是越來越多人在心裡更加要求對方「必須」回覆訊息。 但是,我個人認為就回覆訊息這件事來說,真的是「想回覆的時候再回」就好了。 在網路社群裡,通常在把…

因為「男兒有淚不輕彈」,所以他只能一直戴著面具笑

文/孫晶 「虛偽的空殼,虛假的面孔,真實的世界,真正的絕望,十七年了,可以完結了,無關所有,只是和自己告別。」這是一個大男孩曾經寫下的遺書。這個孩子給人的一貫印象是堅韌開朗、積極樂觀,而真實的情況是他外表陽光、內心悲傷。家庭、情感和學業的重重壓力,少年依然稚嫩的肩膀承載有限,且化解無方。 1. 失蹤…

不存在的房間,隱匿的自戀者

文/劉仲彬 臨床心理師 / 作家 ◎以下涉及《完美殘骸》劇情內容,請斟酌觀看 姊姊從小就比他優秀。 聰明,悟性高,棋藝天賦過人,在父母心中,姊姊近乎完美。在完美的手足面前,他只有兩條路,被比較或是被忽視,無論怎麼走都是坎坷,但他寧可被比較,起碼還能被看見,視線還能停留,可惜他是後者。 姊姊在十四歲那…

最傷人的不是酒裡掉進一隻蟲,而是其他人說:不過就是一隻蟲——專訪劉芷妤

文/愛麗絲 「夢想其實是戰地記者耶!我到現在還是覺得,應該要在戰壕裡,一邊閃飛過來的砲彈,一邊現場播報戰況,或是遞麥給旁邊頭在流血的傷兵,問他『現在感覺怎麼樣?』⋯⋯然後就在網路上被罵翻!」《女神自助餐》的作者劉芷妤開玩笑地談起自己的夢想。 從小因為讀福爾摩斯、亞森.羅蘋,覺得自己應該成為偵探,「可…

錯失發揮同理心的時機,還可以彌補嗎?

文/布芮尼.布朗;譯/洪慧芳 我們常聽人說:「你就說出來聽聽嘛!」或「打開天窗說亮話!」其實說出來沒那麼簡單,遠比那複雜多了。有時我們擔心,坦言心聲或說出故事可能會有什麼威脅和後遺症。事實上,當你開始瞭解克服自卑的四要素時,你會發現多數人站出來分享故事以前,需要先做很多準備。有時候包容是指聆聽他人述…

當我們不知道自己有多脆弱時,就更容易受傷

文/布芮尼.布朗;譯/洪慧芳 當我們不知道自己哪裡有多脆弱時,就更容易受傷 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提出很有說服力的證據,證明承認脆弱的重要。從健康心理學的領域來看註8,承認脆弱(亦即承認我們面對的風險),大幅提升了我們維持某種健康習慣的機率。為了讓病患乖乖地遵照醫囑,必須讓他們先承認脆弱。有趣的是,當我…

每個人都可能犯錯,卡住我們的不是「犯錯」,而是事後的自我批評與貶低

文/吳宜蓁 當承恩還在學校時,在一次家長座談會中,校長分享了一個讓承恩印象深刻的故事。他說:小孩剛出生,過的是「加法」人生,他會喝奶了、自己會扶奶瓶了、會說爸爸媽媽、長牙了、會坐會爬了……從什麼都不會的零分,只要進步一分都讓父母手舞足蹈,興奮不已。 漸漸長大後,學會寫字、算術是應該的、這題為什麼會錯…

一句「你還是失敗了啊!」抹去所有努力,無論如何表現都達不到父親的標準。

文/黃之盈 當講師多年的他,學生常傾心於他的風趣幽默、妙語如珠。但當他回到家,卻像個不會講話的木頭人。 「你不是都跟學生談笑風生,為什麼在我面前就變成啞巴?」 「我哪有?」 「要你開口很難嗎?你有什麼毛病?」 砰,他把門用力一關,轉身出去。 每一次,當太太說他有毛病,他就很難受,他也是有自尊心的啊。…

張狂的優越,來自內心尚未安頓的自卑──《藍色茉莉》

文/蘇絢慧 人自小就會經歷到外來的否定和藐視、嘲笑和羞辱。越小的時候經歷,越會對我們的生命造成不可彌補和修復的傷害,其中最大也影響深遠的傷害,就是成為我們內心對自己感到「自卑」的心態。 「個體心理學」創始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一生都在探究「自卑心」對人的影響。他認為,沒有人可以逃避「自卑」的存在…

【讀者舉手】與不安告別,為了愛去撒嬌吧!

文/珮姬 你是不是常常遇到這樣的人或自己就是:對評價敏感,如果被質疑,就會突然發怒;要是遭拒絕,就會異常低落;不確定自己的價值,也害怕被否定,如果計畫執行不順利或別人稍微有點臉色,就覺得喘不過氣?總是很想強調自己的存在、總是認為世界上沒有人真正懂我、總是在澄清各種標籤,其實心裡始終大喊「看著我!聽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