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中的蘇聯跟我所認識的那個蘇聯,完全沒有相似之處

文/維多利亞.貝林姆 Victoria Belim 譯/鄭煥昇 弗拉迪米爾伯父跟我鬧翻,是跟他同名那個人(普丁)併吞克里米亞的一個月後。特拉維夫(Tel Aviv)時間的凌晨三點,他寄給我的最後一封訊息是,我們家族應該要對蘇聯感恩戴德。早上八點,人在布魯塞爾(Brussels)的我一面讀著伯父的這封…

【讀者舉手】提摩西.史奈德,血色大地上的黑土

文/羅馬薩滿 提摩西.史奈德(Timothy Synder)教授的《血色大地》以及《黑土》這兩本書,是我過去兩三年所讀最精彩的歷史研究。千萬別誤會閱讀這兩本書會帶來什麼特別愉悅的體驗,相反的,由於主題聚焦在二次大戰期間蘇聯與納粹政權對東歐的種種惡行,其內容所述可以說完全突破了我對人類邪惡程度的下限。…

輻射看起來挺安全的:肉眼看不見,鼻子聞不到,何必去嚇大家,提醒他們暴露其中?

文/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譯/葉祉君 瓦蓮京娜 那個聲響我這輩子都忘不了。有時我會夢到自己又回去童話森林,又聽見那個聲響。 話說從頭吧。一切都從ORS[2]開始,也就是員工採購部,核電廠的廚房跟商店都隸屬於這個部門,而員工採購部決定讓我當廚娘團的領班。我其實不想,因為我都是在商店工作,從來就沒有在廚…

蘇聯輸掉冷戰,敗在半導體策略?

文/克里斯.米勒,譯/洪慧芳 大約在赫魯雪夫宣布支持興建「蘇聯的矽谷」澤列諾格勒的同時,蘇聯學生伯里斯・馬林(Boris Malin)從賓州留學一年返國,行李內放了一台小裝置:德州儀器的SN-51,那是美國最早販售的積體電路之一。馬林是蘇聯半導體設備領域的頂尖專家,他認為自己是科學家,不是間諜。然而…

柏林圍牆倒塌後,被問為何上街,東德人給出同一個答案

文/戴蒙.森托拉;譯/林俊宏 一九八九年秋天,蘇聯正在崩潰邊緣。這是二次大戰以來最重要的地緣政治關鍵時刻,而且人人心知肚明。東德人每天都聚集在那道把他們與自由西方隔開的高大圍牆邊,面對蘇聯警察實彈上膛的機關槍,相互對峙。 透過現場新聞實況報導,人人得以目睹一項重大歷史事件的展開,但我們要怎樣才能用科…

我最喜歡的立陶宛字是「謝謝」,只要假裝打噴嚏就行了

文/法蘭西斯.塔朋;譯/賴堯暉 若不是一些走私犯,立陶宛語今日可能已不會存在。為了壓制一場起義,俄羅斯帝國在一八六四年設立媒體禁令(spaudos draudimas),禁止所有立陶宛文書籍用拉丁字母印刷(但可以用西里爾字母),學生不准對彼此說立陶宛語,俄羅斯政府全面實施搜查和監聽,強制執行此禁令。…

【布克新聞】S3EP20:在蘇聯勞役營受到政治迫害的白色恐怖紀實文學──《呼吸鞦韆》

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你的呼吸需要想像的幫忙,才能順利進行,應該是對人類來說最自然簡單的動作──呼吸? 《呼吸鞦韆》是2009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獎作品,內容撰寫1945到1949年蘇聯勞役營裡一群德裔羅馬尼亞人的故事。對這些人而言,白色恐怖意味著酷刑、飢餓與謀殺。 雖然我們上網查詢這部小說,很快也會發現…

並未標榜女性主義,反倒突顯了女性力量──《齊瓦哥醫生的祕密信差》

文/臥斧 ※原刊於【Medium】,經作者同意轉載 《齊瓦哥醫生》(Доктор Живаго)是俄國作家鮑里斯.巴斯特納克(Борис Леонидович Пастернак)的長篇小說,故事主軸是段三角戀情,時代背景從帝俄末期一直到共黨政權統治俄羅斯、建立「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亦…

一邊是富足,一邊是受限,俄羅斯飲食世界的矛盾

文/ 艾利森.K.史密斯(Alison K. Smith);譯/ 杜蘊慈 每當人們想到俄羅斯食物,浮現的往往是兩種彼此矛盾的景象;一是貧窮與匱乏,年景最好的時候也不過是少量馬鈴薯或者粥,最糟的則是大規模饑荒,另一種景象則是豐足,甚至是過剩,以壓榨自由為代價:在過去,沙皇與貴族吃著魚子醬、喝著香檳,這…

專制政權和核電意外,一旦走在一起,災難可被放大百倍

文/梁啟智 烏克蘭人痛恨蘇聯是有道理的,他們的切膚之痛可是世上其他地方都難以比擬。因為蘇聯的管治,他們經歷了世上最嚴重的災劫:切爾諾貝爾核電廠爆炸。專制政權和核電意外,這兩個東西一旦走在一起,災難可被放大百倍。來到烏克蘭,不得不去切爾諾貝爾一趟,見證由這個專制政權所帶來的核子廢墟。 基輔很多本地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