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秒讀 「智力有60%來自遺傳」人們常這麼說,但有證據嗎? 發表於 26 9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漢寧.貝克;譯/顏徽玲、林敏雅 我現在真的要走進一個政治地雷區了。身為神經生物學家,我實在不應該蹚這渾水,可是社會議題的討論有時需要實事求是的科學介入,否則會完全流於民粹主義的論戰。畢竟這事關一個棘手的問題:我們的智力到底有多少比例來自遺傳。 完整文章
閱讀意見 【經典也青春】愛自己的孩子,其實是種想像力的練習 ——賴淑玲談安德魯.所羅門的《背離親緣》 發表於 5 8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這幾年來很少有一本書讓我如此感到錐心刺骨的疼痛,也很少有一個說書人的話語和眼眶裡忍住不落下的淚,讓我動容。 《背離親緣》的作者安德魯.所羅門以自身的生命經歷,以及十年間訪問三百多個家庭,去追索個體「差異」及其父母家人在公眾社會所面對的存在意義與價值問題。 完整文章
專訪 「很多精神症狀,就來自對世界的不適應」──專訪《我與世界格格不入》作者陳豐偉 發表於 29 10 月, 2018 By 犁客 文/犁客 「大學開始寫小說就得獎了,文章也在主流媒體發表,」陳豐偉說,「所以我一直覺得自己和別人不大一樣是很合理的──而且那時也沒人提『亞斯』嘛。」 完整文章
GENE思書軒 【GENE思書軒】和脂肪的戰鬥可歌可泣,而且我們屢戰屢敗(嗚) 發表於 15 5 月, 2017 By Gene Photo Credit: Unsplash 昨天是母親節,我想起出國唸大學時,老媽總是叮嚀:「一個人在外面,要好好照顧身體,記得多吃點」;三十而立後,老媽還是叮嚀:「一個人在外面,要好好照顧身體,記得少吃點」⋯⋯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人們往往著迷於雙胞胎的相似度,卻忽略兩人的差異其實同樣明顯 發表於 12 9 月, 2016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wikipedia 文/朱立安.巴吉尼 每次讀到雙胞胎從出生就分離的故事時,大多循著最引人注目的一對兄弟所立下的敘事模式:詹姆士.斯普林格(James Springer)與詹姆士.路易斯(James Lewis)這對孿生子在一個月大的時候,分別交由不同家庭收養,然後在三十九歲時再度團聚。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自閉患者的世界:情感「迴路」就像斷掉了 發表於 30 8 月, 2016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pixabay 文/迪克.斯瓦伯 「你在畫什麼呢?」我充滿好奇地問。「數字 π。」他回答。 譚米特患有亞斯伯格症候群[1],這是一種與高智商相結合的自閉症類型。譚米特不但是學者症候群[2]患者,而且他的數字和語言天賦都超乎尋常。二○○四年,他創下了一項世界紀錄:在五小時九分鐘內準確無誤地背出了 π 的小數點後兩萬兩千五百一十四位的數字。他只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就記住了這串數字。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人類不過就是一種沒有皮毛、裸露出皮膚的「裸猿」 發表於 7 12 月, 2015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Ares Ryo 文/德斯蒙德.莫里斯 《裸猿》一書在1967年首度出版。從我的觀點看來,書中所陳述的都是些理所當然、淺而易見的事情,但還是讓許多人感到十分震驚。 有好幾個原因讓他們無法認同書中的內容,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我把人類描述成和其他動物,除了是不同種類之外,好像沒有什麼兩樣。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他吃人肉、配紅酒,還有先徵求被殺害者的同意 發表於 2 11 月, 2015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Augustino/ Shutterstock.com 文/保羅.布倫 在二○○三年時,一位四十二歲的電腦專家阿敏.梅委斯(Armin Meiwes),上網尋找一個對象,供他殺害並進食。在幾個訪談之後,他選了伯恩.布崙迪(Bernd 完整文章
GENE思書軒, 專欄 【GENE思書軒】壽命與老化的生物學之謎 發表於 2 11 月, 2015 By Gene 生、老、病、死是人生四大苦,可是卻是人生必經過程。但誰不想健康強壯、長命百歲呢?除了少數真的活得很痛苦的人例外吧? 古代的帝王,可能真的過得比平民百姓爽太多了,所以他們無法想要長生不老,尤其是首任皇帝秦始皇,只是他萬沒想到,死後屍體還被放到腐爛發臭,功業沒幾年就全灰飛煙滅,幾乎完全絕後。 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