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夫.拉姆齊;譯/陳映竹 當我們參與了大眾認為正常的事時,即便其實很愚蠢,還是會為群眾所接受。有時候我們甚至不會意識到自己在做的事很蠢,因為我們被教導成:「事情就是這樣做的。」所以從來不問為什麼。當我們參與迷思,也學會了發展出充滿迷思的原則。多年來,我們依循著迷思,投資了更多的時間和金錢進去,成…
文/翁玉玲 日常生活中使用各種付費方式已是常態,《支付金融大未來》帶領讀者走進金融世界裡,從風險、流動性和體制三大面向去講述支付方式對人類的影響與利弊,除了消費功能外,還列舉許多買賣交易背後的故事,反向探討民眾在購物、理財、投資時會遇到的危機。 信用卡扭轉支付方式 信用卡從厚紙板開始演變至今日的模樣…
文/瑪莉亞.柯妮可娃;譯/魯宓 在生活的各種決定中尋求運氣與控制的平衡,是我努力多年想要掌握的。小時候,我可能擁有了最棒的運氣:我父母離開了蘇聯,為我打開了充滿機會的世界。青少年時,我在學業上使出渾身解數,成為我家在美國上大學的第一代。成年後,我想要弄清楚我的處境究竟有多少是自己造成或命運使然?就像…
文╱羅伯.埃文斯;譯╱鄭煥昇 如果拿引擎跟燃料來比喻,社群媒體就是光吃人類的自私就會跑的永動機(perpetual motion machine)。確實為數眾多的藝術家與創作者會使用網路來分享他們的作品,但真正算得上對人類文化有所貢獻的東西,早就被活埋在多到會山崩的自拍之下了。隨便搜尋一篇跟「大規模…
文/蘇珊.佛沃、唐娜‧費瑟 毫無悔意地持續說謊是他們的本性 有隻青蛙打算從河的這頭游到對岸,就在牠準備跳水之際,蠍子從旁邊經過,請求青蛙背牠過河。我們都知道,蠍子是不會游泳的。「我才不幹!」青蛙說:「假如我讓你騎到背上,一定會倒大楣。等我們游到對岸,你就會過河拆橋,拿刺螫我,我必死無疑。」 「我以人…
2008年的金融海嘯震驚了好幾十億人,99%的經濟學家也不例外──這句話很像內容農場的標題,但卻是事實。 有人說,那場金融風暴是隻「黑天鵝」,厚厚的《黑天鵝效應》(The Black Swan: The Impact of the Highly Improbable)也在金融危機前出版。不管是或不是…
文/何楷平 根據非正式的統計,每 10 個人中,有 9 個人會使用行事曆;但每 10 個人中,只有不到 1 人會做預算。這兩個行為乍看之下沒有關聯性,但事實上,目的都是在做「資源管理」。 行事曆是用來管理「時間」,預算規劃則是管理「金錢」。正因為時間和金錢都是有限資源,所以更要妥善管理,放大資源的利…
文/派帝‧赫希(Paddy Hirsch) 譯/吳書榆 我有一位朋友(姑且叫他譚吧),1970 年代他還是年輕力壯小伙子,那時他就從東南亞來到美國。他最愛講他們家人頭一次上超市的故事。他還記得他們走進店裡,放眼望去是一列列的商品,五顏六色應有盡有,比彩虹還鮮豔。他和家人嚇傻了。他們站在那裡,眼睜睜地…
文/林之晨 我常拿這個圖跟創業者們解釋「找 Ideas」的心法。 左下角是「能力」,也是最簡單的一環。我們對自己有什麼能力,沒什麼能力,通常有相當程度的認識。能力同時也是最容易取得的,這世上大部分技能,只要我們願意花一萬小時去學習,雖不一定能變成世界冠軍,但成為 Top 1%,甚至 Top 0.1%…
文/道格拉斯‧哈伯德(Douglas W. Hubbard) 譯/高翠霜 2007 年本書第一版出版之後,發生了許多事。首先是,我的出版商和我發現,《如何衡量萬事萬物》(How to Measure Anything)這樣的書名顯然引起廣大興趣。三年來,該書一直是亞馬遜網路書店商業數學類的最佳暢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