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要在「西點」麵包店買的麵包,到美國成了「臺式」麵包

文/陳郁如 小時候,有一陣子,我們家的早餐一律是白土司。而且我記得很清楚,公寓的轉角再轉角有一家麵包店,店名是什麼已經忘了,裡面賣土司、菠蘿麵包、奶酥麵包、花生奶油麵包等等。我們一家五口,三個小孩年紀小,吃得不多,每次媽媽都會買半條土司,每個人兩片,差不多分完。我曾經吵著要甜甜的菠蘿麵包,或是上面有…

一邊是富足,一邊是受限,俄羅斯飲食世界的矛盾

文/ 艾利森.K.史密斯(Alison K. Smith);譯/ 杜蘊慈 每當人們想到俄羅斯食物,浮現的往往是兩種彼此矛盾的景象;一是貧窮與匱乏,年景最好的時候也不過是少量馬鈴薯或者粥,最糟的則是大規模饑荒,另一種景象則是豐足,甚至是過剩,以壓榨自由為代價:在過去,沙皇與貴族吃著魚子醬、喝著香檳,這…

身為法式早餐主角,可頌的誕生過程總讓法國人津津樂道

文/Phoebe Wang 法國人對麵包的挑剔和講究,真的是與生俱來的,堅持找到一家合自己口味的麵包店(Boulangerie),即使穿街過巷,換幾班地鐵或開車繞道而來,也在所不辭。甚至連麵包的製作方式、出爐時間、主廚是啥家傳淵源等都如數家珍。好吃與否,從店門口排隊人數就不難推測。 法國人對花費在麵…

除了愛吃重口味料理,京都人對麵包更是情有獨鍾

文/都會生活研究專案;譯/許郁文 拉麵、餃子,我們剛剛已為大家介紹了京都人的飲食生活,也了解他們其實愛吃重口味的料理,但,還有另一個需要向大家介紹的飲食習慣。 與「和風」的印象相去甚遠,京都其實是全國名列前茅的麵包消費區域。根據都道府縣的食品項目調查發現,「全年購買量(全年支出金額)」(平成二十~二…

「你要知道,過度的好意只會被當成權利。」

文/鄭文正;譯/徐小為 老公,你知道嗎?據說請朋友來家裡玩,然後煮義大利麵請他們吃的人有很高的機率是不太會煮飯的人。因為只要照著包裝標示上寫的時間煮麵,在市售的現成醬料裡加入洋蔥和培根,把麵倒進去,拌一拌、炒一炒就完成了。 這個故事讓我想到瑪芬蛋糕,不論是多菜的烘焙新手,想把瑪芬烤失敗都是一件相當困…

在家做麵包:加入100℃湯種,讓麵包更鬆軟Q彈

文/洪瑞隆 肉鬆堡 份量=約25個 製作過程 • 攪拌→擴展 • 基本發酵→30分鐘 • 鬆弛→20分鐘 • 最後發酵→40分鐘 • 發酵溫度→28°C • 濕度→80% • 預熱/烘烤溫度→上火210°C、下火200°C • 烘焙時間→15分鐘 材料 A 乾性材料 高筋麵粉 ⋯⋯⋯⋯1000克 細…

「在法國,有兩樣東西不能丟:麵包和書」

文╱Elaine Sciolino;譯╱趙睿音 在法國,有兩樣東西不能丟: 麵包和書。 ──伯納德.菲克索(Bernard Fixot),法國出版人 每個月的第三個星期日,有一群退休人士會佔領殉道者街的一角,這是「生生不息」(Circul’Livre)的時間,這個志願組織致力於保護書籍,志工把書本依…

老爸的饅頭:美味關係在嘴裡,也在記憶裡。

文/張源銘(舞麥者) 舞麥窯的麵包受到大家喜愛,卻很少人知道,我們最早想做的不是麵包,而是饅頭。「哪泥?」我可以想像大家面露狐疑的生動表情。 大家不要被既有的印象框架限制住了。曾在一本外國麵包書上看到:「饅頭是蒸的麵包,而麵包是烤的饅頭。」兩者原是同根生,前段作業幾乎相同,長大後分道揚鑣,一個拿來蒸…

演員、甜點師傅施易男:不留後路的學習最美味

文/楊竣傑 攝影/陳應欽 到證照後,他索性暫停接戲 2 年,專心學做甜點。 「剛開始學甜點時,母親很不諒解,她曾說:『做上千顆馬卡龍,都比不上拍一集戲的片酬。』」施易男回想今年初過世的母親、歌仔戲演員小明明(巫明霞)當時的擔憂之情,語氣不禁哽咽。 直到 2013 年,施易男成立甜點品牌「樂芙依法式點…

夜市麵包到底為什麼這麼便宜?

文/黃宜稜 以前麵包一個只要20元,現在卻快比一個便當貴了,雖然業者宣稱與國際原物料漲價有關,但也因此有人質疑,為什麼夜市麵包還是很便宜,而知名連鎖店的麵包卻賣得那麼貴?《食力》採訪了帶動台灣麵包產業發展的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所長施坤河、台北市糕餅商業同業公會第19屆理事長高垂琮與總幹事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