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秒讀 世界頂尖成功人士都這麼做!「一日之計在於晨」的五個晨間習慣 發表於 9 一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我要留言 文/提摩西.費里斯;譯/林力敏 你醒來之後,下一件事要幹嘛? 我向一百多個來賓問過他們的晨間習慣,從中試了很多種,想找出適合我的。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想要看花的人,花永遠在那裡 發表於 5 十二月, 2018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我要留言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史考特.巴瑞.考夫曼、卡洛琳.葛雷高爾;譯/蔡裴驊 想要看花的人,花永遠在那裡。 ──亨利.馬諦斯(Henri Matisse)[1] 在二○○七年的一項知名社會學實驗中,曾獲普立茲獎的《華盛頓郵報》記者金恩.溫加騰(Gene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我們不能對所有的誘惑讓步,悲哀地發現我們對自己的身體和心靈缺乏控制力。 發表於 24 一月, 2018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我要留言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Jean-Christoph von Oertzen 文/克里斯多夫‧安德烈;譯/彭小芬 難得一次,我不贊同前一頁引述的話,希望大家也來思考一下。況且可憐的王爾德非常不擅長抗拒誘惑,在英國拘謹的維多利亞時代,付出慘痛的代價:坐牢、被放逐、破產。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許多家長和老師推行的道德教育,不過就是一種法西斯教育。 發表於 23 七月, 2017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我要留言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Mel Aclaro 文/野田俊作;譯/陳家恩 「選擇自慚形穢、在意他人眼光、被情緒綁架等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全是我們自己心甘情願、自導自演的。」 日本阿德勒心理學學會第一屆會長.野田俊作X超越心理學界五十年,最早實施「團體治療」第一人阿德勒,教你用「團體治療與冥想」解決人生課題,全心全意接受真正的自己。 Q:為什麼人需要團體治療? A:因為人生抱持的課題,基本上都大同小異。 完整文章
活動記錄 走出腦的監獄是你找到快樂的關鍵──《真原醫》楊定一,喚醒「全部的你」 發表於 3 三月, 2017 By 林宣瑋 我要留言 文/林宣瑋 我,快樂嗎? 這麼簡單的一個問題,卻是所有人內心深處的共同提問。 楊定一也在問。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散步是一種移動式的冥想,用慢步調活絡思緒 發表於 23 二月, 2017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我要留言 Photo credit: pixabay 文/戴蒙.楊 平凡的運動也能創造不凡,讓人每天都有機會從麻木僵化的思維中解脫出來,享受短暫的心靈假期。 查爾斯.達爾文是世界上重要的自然學者,藤壺、蘭花、甲蟲收集家,珍.奧斯汀(Jane Austen)的書迷,狐狸追蹤者,而且他熱愛散步。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紀伯侖:《先知》這本小書耗費了我一輩子的光陰 發表於 4 一月, 2017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我要留言 Photo credit: wikipedia 文/鄭慧慈 世人總會在紛擾的時刻想起他,追求寧靜時找尋他。他猶如阿拉伯人觀念裡居住在詩人內心、啟示詩句的精靈,為人類的軀殼注入靈魂;又像萬中選一的(al-Musṭafa)「先知」,洞悉我們靈性的過去、現在及未來……。 阿拉伯人擁有輝煌的文明,曾在中世紀建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龐大帝國。他們在東西文明的交流與融合上扮演承先啟後的角色,在各領域所達成的偉大成就,至今仍為全世界各民族所享用。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生產力不是指你做了多少,而是你成就了多少! 發表於 27 十二月, 2016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我要留言 文/克里斯.貝利 生產力的全新定義 預計閱讀時間:9分13秒 抱持著「再怎麼古怪的實驗也絕不退縮」的態度,我在七年前左右報名了為期四個月的瑜伽課程。 當時,外面一堂瑜伽課的收費就高達19美元;因此,當我就讀的大學推出為期四個月、僅收費46美元的優惠課程時,我立即報名了。在那時候,瑜伽給我的感覺就只是一窩蜂的流行;不過,看在幾乎所有我認識的美女都報名的份上,我決定嘗試一下。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什麼是幸福?怎樣才能找到?亞里斯多德這樣說⋯⋯ 發表於 6 三月, 2016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我要留言 Photo credit: pixabay 文/易夫斯.波沙特(Yves Bossart)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十年前的印度之旅,開啟她的冥想與茹素之行 發表於 9 十二月, 2015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我要留言 Photo credit:Evgeny Atamanenko/ Shutterstock.com 文/李欣倫 十年前的印度之旅在我身體裡留下兩個印記:冥想與素食。我寫的不多,想的倒是不少,漸漸感覺這個世界的所有景觀和物事,全是砥礪思維的磨石,我是讀者,以渺小的血肉之軀,於亙古天地間觀想恆河沙數眾生,默讀遠古智慧:無常與恆常,生與死。 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