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專業的告訴你!作者、出版商的出版業觀察

編譯/愛麗絲 寫作不僅是以創意征服空白頁,出版業內還有許多獨樹一格的特色,對作者的創作之路有所影響。羅曼史與女性小說作家 Kilby Blades 便依據個人經驗,提出以下幾點對出版業的觀察: 出版業內移動腳步的速度十分緩慢。創作者提交的稿件,多過版權代理人和編輯能負荷的審查量。即使是知名作者,也可…

【讀墨推薦書:選這本正是時候!】編輯選書和樂高之間,有什麼關係?

每家出版社的作業方式不同,編輯得面對的書籍也不同,有的時候編輯會自己參與版權選購、談判議價、編輯自己選定的書,有的時候編輯要編的書是公司分派的──編輯百百款,要編的書萬萬種,編輯的文字底子越好,越能保證編好的內容品質,興趣越廣,越能找到合適的包裝方式。 畢竟,雖說每本書的「生身父母」或許該算是作者,…

防疫時期閱讀不停息!讀者能做的,比想像中更多

編譯/愛麗絲 對出版業與作家來說,每一位讀者的力量遠比你想像的強大。 任何一個小小的動作都能是有力的支持,譬如增加書籍銷售、熱烈敲碗促成續集撰寫等。因應新冠肺炎疫情,許多出版相關活動皆被迫取消、延期,但其實讀者能做的事還有很多。 買!書! 在經濟許可的狀況下,最直接的支持,無疑是掏錢買書。不管是作者…

【一週E書】為什麼你應該關注暢銷榜

文/犁客 如果你在出版業工作,那麼可能常常會看書店通路的暢銷榜,畢竟大家都在意自己做的書能不能獲得讀者青睞;如果你不在出版業工作,那麼可能有時會看書店通路的暢銷榜,畢竟那是個特定時間區段中最流行的書籍列表,看看可以讓自己對最近出了什麼書有點概念。 不過,暢銷榜其實別具意義。 簡單來想,暢銷榜就是把商…

【一週E書】如何一身輕鬆地去逛國際書展?

文/犁客 多年以來,每年年初的台北國際書展「狀況」好壞,似乎都是用進場人數在計算的,加上連著好些年的年末,都會看到某些媒體刊載出版業這一年多麼悲慘淒涼的新聞,所以這些年的年度之交,常會先看到幾則換形容詞但內容幾乎沒變的寒冬苦情新聞,再看到幾則公眾人物逛書展買書和進場人數多少多少的熱情活力新聞──然後…

2018犢力回顧:走出同溫層,看向真確的世界

文/吃大 犢力回顧邁入第六屆。從2013年至今,我們始終跳脫一般以書類分項的選書架構,聚焦於年度重要的議題及趨勢。在2018年,許多人認為的電子書元年,書量與書類大幅增加,媒體聲量與市場需求也隨之提升,無論是由讀者購買行為反應的暢銷榜,或由行銷者發動的推薦選書,電子書市場的樣貌也越來越具代表性。同時…

並非所有獨立出版都出好書,大集團可能出版精美好書,小出版社也可能推出糟糠。

文/葉俊良 《書報周刊》記者克珞德.孔貝(Claude Combet)談法國童書出版產業 《書報周刊》(Livres Hebdo )是法國圖書界的標竿刊物,書商、圖書館員、出版社和記者都是它的主要讀者。克珞德.孔貝負責的欄目是外國文學與兒童文學,她也經常撰寫關於偵探小說和暢銷書的報導。 Q1 您什麼…

電子壓境或紙本復興?──美國2016年的閱讀調查

文/白之衡 這幾年,關於出版媒介趨勢的風向似乎一變再變。電子書剛問世時,有人說紙本書即將消失;過了幾年,紙本書不但沒被打倒,近年還有銷售上升的趨勢,於是又有人說這是紙本的逆襲,讀者終究會回到紙張的懷抱。 到底真相是什麼呢?書商與趨勢專家說得口沫橫飛,也許看數據最準。 近日Pew Research C…

聊電影要看專業的「爛番茄」影評,聊書當然也要看「爛番茄」書評!

編譯/陳慧敏 這是書評更好的時代,還是沉淪的時代?鄉民人人有權發言,眾聲喧嘩,而文學媒體失卻陣地,被排擠到版面邊緣。為了讓好書評擴大影響力,文學網路媒體 Literary Hub 推出Book Marks 專頁,匯整近 80 個書評來源,並且把書評化為分數,要打造出版業的「爛蕃茄獎」。 《赫芬頓郵報…

【老貓出版偵查課】我碰到許多編輯感嘆他們的專長一離開出版業就沒用了,真是這樣嗎?

我碰到許多在這個行業資歷甚深的編輯,感嘆他們的專長一離開出版業就沒用了,在出版業待得越久,越覺得沒辦法在其他行業找到工作,好像編輯是個只能存活在特定棲境的物種,一離開生存的土壤,只能乾枯死去。真是這樣嗎? 當然不應該是這樣的,編輯的能力比我們以為的更多,更有價值。 編輯是完成構想的專案經理 大部分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