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騙是因為你笨,還是因為你善良?

許多人覺得被騙很丟臉,這是為什麼詐騙受害者往往不願意求援和報案,也是為什麼有些人會容忍自己受到「感情欺騙」。對一些人來說,受騙就跟被欺負一樣,展現出自己的弱點和不足,然而真是如此嗎? 被騙代表你笨嗎? 當你被騙,通常代表你受誘導搞錯實情,並可能因此蒙受損失。若我們把「掌握實情」當成一種認知成就,顯示…

都是你的錯,我才會對你不好──這是霸凌者常用的起手式

文/黛博拉.葛倫費德;譯/陳琇玲 我們都應該學會了解權力鬥爭者是怎樣的人,這樣當我們看到他們時,就會保持距離。美國女詩人瑪雅.安傑羅說過一句警醒世人的話:「有人向你露出自己的真本性時,在第一時間相信他們。」認清有人在尋找受害者的跡象,是相當重要的一項技能。 認出危險信號 首先,請當心那些無法接受拒絕…

在被害人的國度裡,匿名像一面代價高昂的黃金盾牌

文/香奈兒.米勒(張小夏);譯/陳柔含 有人告誡我,成為眾所周知的人物會帶來永久的影響,招牌會跟著你一輩子,以後找工作會有困難,也較不容易轉換路線。每當校園性侵被報導出來,你的名字就會出現在新聞裡面。陳述被瘋傳時出現的爆炸性發展可能會再度上演,也許更加嚴重。會有更多記者出現在我家門口,打給我的爸媽、…

【一週E書】要怎麼把懸疑情節搞得更恐怖?

文/犁客 要怎麼把懸疑情節搞得更恐怖?有個極容易見效的做法──加點和「兒童」有關的元素進去。 這倒不是鼓勵需要恐怖氛圍的創作者們把兒童設計成受害者(雖然這的確很恐怖)或者是加害者(媽呀這更恐怖),就算這麼做真的很有效,也不是鼓勵想感受恐怖氛圍的讀者努力去找兒童受害或者兒童逞凶(要是知道凶手那不就爆雷…

譴責受害者:無用且鼓勵犯罪

先說結論:首先,譴責受害者之所以流行,並不是因為它們能有效對抗犯罪,而是因為它們符合社會對女性的想像,並讓人有對女性說教的機會。再來,譴責受害者不是好主意,因為目前大部分譴責受害者的說法並不是在減少性犯罪,而是減少女性的自由和願意發聲的受害者數量。 在性侵、性騷擾等犯罪議題裡,「譴責受害者」的說法很…

人的思考會反芻,反芻那些痛苦的事

文/二美 Chapter1有刁民想害朕?你想多了 想像不等於事實 男友不接電話,八成跟別人約會去了;下雨,是老天要跟自己作對……異常活躍的腦補日常,讓人陷入無助,失去行動力。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把自己定位成受害者,這裏說的受害者,並不是在法律層面被人傷害的那種人,而是指在生活中,總覺得自己很可憐,…

穿太露跟熊賽跑

「女生不要穿太露,以免被性騷擾/性侵」,對於這種「善意提醒」,我一直抱持懷疑。批評者認為這種建議是譴責受害者,並試圖說明這種建議的效果沒有證據支持。支持者則強調自己出於善意,並主張說,就算沒證據支持衣著覆蓋率和受侵害率成反比,最合理的選擇依然是「寧可信其有」。 大家應該聽過一個笑話,A和B討論要一起…

作家必須伸出那根手指,指出不同的可能性——專訪《我們沒有祕密》作者吳曉樂

文/愛麗絲 「我太喜歡簡曼婷了,她好活生生啊,」新書《我們沒有祕密》眾多角色裡,吳曉樂最喜歡這個補習班老師角色,碎嘴八卦,絮絮叨叨,人生裡滿佈悔憾的比上不足,只能期待從別人的不幸比下有餘。「這種人通常在現實中活得不怎麼好,當你活得有一點缺陷時,會很想知道別人在幹麻,」就像火災、刑案現場封鎖線外的圍觀…

「一面跪求載點,一面當起道德魔人」的厭女情結

文/方念萱 科技對女性而言,是把雙面刃,他們改變了女性回應暴力的方式,但是他們也改變了女性經驗暴力的方式。過往發生在家裡或是在市街上的、施加在女性身上的暴力,現在以一種嶄新的形式在線上發生,女性在那兒成了虛擬跟蹤、肉搜的受害者。 台灣針對報復式色情的專題報導中,受訪的 NGO 研究人員也指出厭女風行…

性醜聞纏身跌落神壇,伍迪艾倫自傳取消出版

編譯/愛麗絲 樺榭出版集團(Hachette Book Group)旗下的大中央出版社(Grand Central Publishing),原訂於四月初出版伍迪艾倫的自傳《憑空而來》(Apropos of Nothing,暫譯),但在伍迪艾倫的兒子羅南・法羅反對、排山倒海而來的輿論壓力、及自家員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