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克新聞】S3EP34:記者之眼的印度觀察:《孟買春秋》

隨著邊境解封,終於又盼來旅行的機會。你的第一站會是哪裡呢?印度,對多數台灣人來說相對陌生的國度,除了咖哩、紗麗、寶萊塢,文化多元、歷史悠長的印度還有許多值得翻閱認識的地方。 來自台灣的喬伊斯和來自英國的菲爾,以國際記者的身分落腳印度,《孟買春秋》一書即是記錄了夫妻二人在印度的四年生活。有突發的新聞事…

那些你開心買下、驕傲上架,但始終沒有讀到最後的書

編譯/暮琳 雖說買書目的千百種:裝文青、跟上話題、購物衝動,或純粹是封面太美麗⋯⋯反正本來就沒人說買了書一定得讀,但,就是有那麼幾本書被買回家積灰塵的比例,遠遠高於其他夥伴。話說到這裡,大家的心中一定默默浮出了某幾名候選人的身影,大概長得又厚又重、印著某個家喻戶曉的名字,而作者早已是幾百年的古人。然…

【創作者讀字母會】與「未來」定約

文/薛憶溈 來自左後上方的一陣奇特的嗓音打斷了我的思路。我在被積雪覆蓋的人行道上停下了腳步。那奇特的嗓音又重複了一遍。它有點像是從岩縫深處滲出的水流聲。它又似乎是擔心錯過的急切呼喚。我回過頭去,居然看見了一隻啄木鳥。它佇立在我剛經過的那棵老梣樹上,靠近樹的第一個分叉處。它應該是剛剛中斷專業的工作,嘴…

喝到最後,你會看到萬物的真相──文學家和酒吧

編譯/暮琳 王爾德這麼形容苦艾酒:「喝下一杯,世界變成你夢想中的樣子。第二杯下肚,事物盡失全貌。最後,你將能看清萬物的真相,而這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 人們總想像作家的髮膚之下流的不是血,而是幽深濃稠的墨,然而更多時候,諸墨客真正的信仰不是墨水,而是酒精。藝術家依賴酒精將痛苦與乏味拔除,進而藉由酒創…

【故事‧說書】安伯托‧艾可:文字與知識宇宙的解密者(上)

文/伊俞(古書店住客) 本文與【故事‧說書】合作刊載 原先我一想到自己一死,生前那個經驗寶藏勢必隨之陪葬而悲從中來,但現在想到,如果長生不死,獨自扛著那發霉的、壓迫人的、褪色殘缺的記憶重擔也教人難受。也許最好的辦法是:在上天賜給我仍能健在的時間裡,繼續將訊息留在瓶中傳給後世之人,然後平靜地等待著被聖…

莎士比亞、喬伊斯與吳爾芙作品有共通點?經典小說裡藏著數學密碼!

編譯/陳慧敏 世界知名作家的經典作品,是不是有共通點?有的,日前就有數學家找出了答案。 波蘭科學研究院核子物理所(the Institution of Nuclear Physics of the Polish Academy)日前發表一份研究報告,刊登在《資訊科學》期刊(Information S…

跟著作家的腳步旅行去,全球十大城市的文學散步(上)

編譯/陳慧敏 到一座城市去旅遊,不必然要血拼和吃美食,找條當地的文學散步路線,用腳去閱讀這座城市的文學,用心去貼近文化的靈魂,也是另一種文化的體驗。《國家地理雜誌》整理了全球十大文學城市,介紹文學散步景點: 1. 蘇格蘭──愛丁堡 文學氛圍濃郁的愛丁堡,有超過 500 本小說從這裡誕生,這座城市創作…

冷戰時期,美國文學和電影背後的黑手竟是──中情局?!

編譯/陳慧敏 冷戰時期,共產陣營被控高壓言論管制,實際上,美國中情局(CIA)更深諳文化是政治軟實力的道理,透過許多外圍組織和基金會,滲透和影響美國文學、電影,打造反共的思想陣線。這隻看不見的黑手形塑了美國文學的部份面貌;《動物農莊》躍上大螢幕的幕後推手,正是中情局! 中情局由文化切入政治最有名的案…

魔鬼的救援、聖母的庇護、欲望的試煉──張耀升談《母親》中的英美文學核心特色

文/犁客 「閱讀文學的樂趣,」張耀升這麼說,「會在討論中出現。」 獲得許多文學獎項的小說家張耀升,本來並不喜歡文學,因為中學時代的國文老師總要他們在作文裡頭放成語,「一個成語五分,放二十個成語就一百分,如果你寫作文都不用成語,那就零分。」張耀升回憶,「那時我很認真寫作文,但故意不用成語,老師每次都給…

春節電影之旅:化為鉛字的電影魂 2014年度十大電影專書

文/洪健倫、曾芷筠 原文刊載於【放映週報】,獲授權轉載 趁著春節假期,就用十本電影讀物,隨著電影來趟跨時空之旅吧! 《真實的叩問:紀錄片的政治與去政治》 著/郭力昕 出版/麥田出版 經過 2013 年多部熱門紀錄片引發的話題,台灣社會由上到下越來越關注紀錄片;加上今年初在 318 社運掀起的盪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