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記錄 寫劇本時不大寫自己,但把小說當成寫日記──紀蔚然《DV8》新書發表會側記 發表於 14 4 月, 2021 By 犁客 Photo Credit: 印刻 文/犁客 「你們可能不相信,像一般人很早就讀金庸的時候,我都沒讀過,那時我面對文學的態度真的是有一點太嚴肅,只看所謂文學性的小說。」紀蔚然說,「後來才越看越通俗,因為發現對我來說,越通俗的小說越容易入睡,我是看書來幫助睡眠啦。」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人人都無從得知內情,但人人都知道那是怎麼一回事 發表於 6 4 月, 2021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胡淑雯 「人就像淺灘上的魚,口裡不斷吐出膠質,來黏補分離的親人,有時膠質稀薄了,再也黏不上了。」父親說。 完整文章
Waiting:上山頭,拚書影 【Waiting:上山頭,拚書影】《天橋上的魔術師》:影集不是再敘,而是解讀的可能之一 發表於 30 3 月, 2021 By Waiting Photo Credit: myVideo 關於《天橋上的魔術師》這則故事,把吳明益的原著小說與楊雅喆執導的電視劇放在一起比較,是一件相當有趣的事。 就切入角度來說,小說版具有明顯的回顧往昔性質,往往透過各篇敘事者的主觀回憶來描述故事,同時更由於我們無法實際看到角色的長相,因此只能從他們敘述的事件裡,自行兜起故事與故事間的連結,甚至是辨認哪個角色與哪個角色其實是同一個人。 完整文章
閱讀意見 是少女的心計競爭,或母親的失速人生? 發表於 18 3 月, 2021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Pixabay 文/懸疑小說家 千晴 *本文章涉及《替身》劇情內容,請斟酌觀看 四個在表演學校學習音樂劇的十七歲少女,既是形影不離的好友,又是爭取演出機會的競爭者,表演、霸凌、睡衣派對……輪番在少女們的生活中上演,闖入小圈圈的轉校生催化一切祕密與衝突,讓她們的人生開始失速運轉——我主要是指四個媽媽的部分。 完整文章
專訪 案件要精采,不用華麗;要有連續殺人案,要有偵探──專訪紀蔚然 發表於 17 3 月, 2021 By 犁客 Photo Credit: 印刻 文/犁客 「我認為劇本屬於聽覺,」紀蔚然說,「而小說,屬於視覺。」 國家文藝獎得主紀蔚然以劇作家及教授身分聞名,發表過多部知名劇作,十年前跨行寫小說,一鳴驚人──擁有文學博士學位,不過寫的是相對通俗的推理故事,讀的是西方理論,筆下明明是台灣日常。創作形式雖然不同,紀蔚然看來轉換得輕輕鬆鬆,說起創作狀況,才知並非如此。 完整文章
華文市場 詹宏志週三讀書會線上直播暨中央書局年度講座募資計畫 發表於 24 2 月, 2021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中央書局、新經典文化提供 創立於 1927 年的台中中央書局,曾經是全台最大漢語書局,當年到日本遊學的莊垂勝與台灣仕紳林獻堂受到法國沙龍、英國俱樂部的文化薰陶,宣示成立「中央俱樂部」,第一個項目(也是唯一完成的項目)就是創立了「中央書局」。這群中部在地仕紳為了培養台灣年輕世代世界眼光,募資辦學創辦書店,更透過新式聚會打造吸收文化新知的空間,影響了無數人。60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這座圖書館架上的每本書,都是她當初未曾選擇的另一個人生 發表於 18 2 月, 2021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麥特.海格;譯/章晉唯 她決定自殺前兩小時,打開了一瓶紅酒。 以前的哲學教科書在她上方,那是大學時期留下的鬼魂,當時人生仍充滿可能性。房裡有株斑葉尤加,還有三盆小巧方正的仙人掌。她想像自己如果是無心的生命形體,成天在盆栽中過活,可能比較容易。 她坐到小型電子琴前,但沒彈奏任何樂曲。她想起自己坐在里歐身旁,教他彈蕭邦E小調前奏曲的時光。物換星移,快樂的日子也變得令人心痛。 完整文章
專訪 文字轉化為漫畫、掌握漫畫說故事的節奏——專訪《不可知論偵探》作者薛西斯、鸚鵡洲 發表於 5 2 月, 2021 By 愛麗絲 文字/薛西斯、鸚鵡洲;筆訪/愛麗絲 問:兩位《不可知論偵探》的合作是怎麼開始的呢?在合作前對彼此其他作品的想法是什麼呢?此次合作過程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經歷呢?會想修改對方的劇本或者漫畫嗎? 答: 鸚鵡洲:一開始合作的契機是 CCC 舉辦的提案說明會,在說明會上看到了海鱗子相關的人設與故事方向,當下便有各種角色外觀畫面等浮現在腦中。各方面都很切中我喜好的狀態下便向編輯應徵了(?) 完整文章
活動記錄 韓國社會派小說的力量──走過2020,從世越號沉船事件到MERS風暴,如何以文學揭露真相、控訴失責、撫平創傷 發表於 4 2 月, 2021 By 愛麗絲 文/愛麗絲 「那一刻,我有點痛恨自己不是小說家。」作家阿潑,以記者身份前往日本 311 大地震現場時,拍攝浩劫過後散落一地的物品,「我們只能透過這些物品,想像它們的主人,」這些沒有聲音、無從訴說的故事,不在新聞報導的事實範圍,也許只能用想像力,替他們把故事說完。這也是被稱為「世越號文學」開端,韓國作家金琸桓書寫社會派小說的目的之一。 完整文章
閱讀意見 【讀者舉手】在孤島說話,我們偶爾也會聽到來自其他孤島的聲音──宋尚緯的《孤島通信》 發表於 27 1 月, 2021 By 讀者投稿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f.c. 許多研究者都認為張愛玲的散文比她的小說寫得好,而且寫得精彩,寫到了人的骨子裡。同樣的道理用在宋尚緯身上,這次他放下詩集,首次出版個人散文集《孤島通信》,居然寫得精彩又不失詩意,書寫人性、人生的細碎低落處,直直切開人性軟爛處。 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