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將近十年前,我曾協力策展一系列「被忽略(遺忘)的小說家」講座,當孤陋寡聞的我讀到「哈佛燕京學社」創辦人之一、編纂「哈佛燕京引得叢書」的歷史學家洪業傳記《洪業傳》深受打動,幾乎可說好幾個假日都沉浸在書中世界時,慨歎「這本書應該介紹給更多人!」「這位傳主應該…
文/羅格.布雷格曼;譯/唐澄暐 時間是1943年11月22日。夜色降臨在太平洋一座島嶼上,而馬金戰役(Battle of Makin)剛剛開始。攻勢如計畫展開,而此時某件怪事發生了。 身兼歷史學家的上校山謬.馬歇爾(Samuel Marshall)就在現場目睹了這件事。他跟著第一批試圖從日軍手中拿下…
文/伊麗莎白.柯斯托娃 Elizabeth Kostova;譯/張定綺 我親愛而不幸的繼承人: 不論你是誰,很遺憾地,可以想見你閱讀我不得不寫在這兒的描述時,會有什麼樣的反應。這份遺憾有些為了我自己──因為如果這東西落到你手中,我一定是遇到不測,或許死亡,也可能陷入更可怕的處境。但我的遺憾同樣也是衝…
曾經有一段時間,厚如磚頭的翻譯小說深受國內讀者喜愛,當時「小說越厚越好賣」幾乎像是真理,雖然事實上這只是禁不起考驗的都市傳說。奇妙的是,這狀況還不只在台灣發生過,在日本也發生過,東野圭吾還寫過一個短篇諷刺這事,說作家和編輯為了讓書變厚,不但在情節行進中加了很多不必要的資料撐字數,還用了誇張的裝幀方式…
文/劉粹倫(紅桌文化社長、獨立出版人) 牛津辭典日前公布2016年年度詞彙:「後真相」(Post-truth)。「後真相」是指大眾意見的形塑,受到訴諸感性情緒及個人信念的訊息所影響,客觀事實不受重視的情況。也就是說,這是一個「總之,我信了」的年代。 早在「後真相」這個辭彙出現前,已有公共知識分子已在…
文/陳牧謙(政大歷史系大學部學生) 本文與【故事‧說書】合作刊載 歷史學家常常要面對史料不足的問題。 但如果史料間的不全並不是空白、而是「被河蟹」,文字的斷裂不是因為紀錄的不全,而是刻意斟酌篩選的結果,則歷史學者要如何才能穿透重重的屏障,挖掘背後的真相? 漢語世界對納塔莉‧澤蒙‧戴維斯(Natali…
毛澤東死時我十七歲,十七年來,我聽到的他,都是毛匪、毛酋。但也知道他的名姓,因為有時稱呼連名帶姓,外加一個「匪」字:毛匪澤東。 更早期是「朱」「毛」二字合用,另有口號取其諧音「殺朱拔毛」,只不過這朱是誰,小小年紀不懂。後來朱德這名字沒怎麼再提,彷彿他從一級戰犯名單中剔除了。 在戒嚴時期,毛澤東和中共…
《人類大歷史》的作者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是希伯來大學(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史學教授,在這本書裡,他試圖回答巨大的歷史問題:「是什麼讓人跟其他動物不一樣?人為什麼得以統治世界?」他的答案是:因為人相信不存在的東西,因而能夠組成龐大社會,…
Photo from Flickr by penguincakes 文/Steve Forbes、Elizabeth Ames 錢能建立買賣雙方對交易的信任,因而促進貿易。在以物易物的時代,如果你拿雞蛋換麵包,沒辦法知道拿到的麵包是新鮮的,還是已經放了一整天。但如果拿雞蛋換錢,你可以肯定拿到的東西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