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近幾年,台灣的歷史影劇再度火紅,《賽德克巴萊》、《返校》、《國際橋牌社》、《斯卡羅》等,尤其是由《傀儡花》(陳耀昌)改編的《斯卡羅》劇集,更加帶動小說閱讀的熱潮,可說是極為可喜的現象。 關於「歷史小說」此一文類,有一個接近通論的定義——遵照歷史事件和人物…
文/犁客 陳舜臣的作品常被歸類為「歷史小說」或「推理小說」,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的理事路那中學時代就讀過幾本,不過當時她並沒有很明確地意識到這些類別,也沒意識到這位作家與「日本人」有什麼關係。她只覺得那些書是「好看的小說」。 陳舜臣的父親是往來台日之間的台灣貿易商,陳舜臣出生在日本,擁有日本國籍。二次大…
文字整理/黃仲毅(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生) 在美國川流基金會李華林董事長的支持下,2021年起於中興大學設立「川流台灣文學駐校作家」,由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與台灣人文創新學士學位學程負責執行。楊双子與瀟湘神分別被延聘為第一、二任的駐校作家,並於瀟湘神駐校的5、6月,進行了一場「川…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苦茶兄為了上節目總是用心準備,儘管此次要談《慈禧前傳》是主持人私心指定的書單,他依然寫了滿滿兩大張筆記,並提前幾天給我,讓我事先理解他想談的切入點。 太感心!不愧是讀書家,大好人。 我讀高陽很早,大概喜歡讀金庸的,也會讀高陽,我既是金迷,再加上早年清宮劇…
大家都知道金庸是武俠大師,但不見得大家都真的讀過金庸武俠小說──改編成電影、電視劇、漫畫和遊戲的金庸相關作品實在太多了,雖然金庸早早就停筆不寫新的武俠小說了,但這些衍生出來的改編仍然持續增加;有些改編幅度之大,根本已經變成同人創作。 事實上金庸並不是第一個寫武俠小說的作家,金庸作品也不是閱讀武俠小說…
對於日本戰國時代,我似有閱讀障礙,翻過好幾本不同類型的書,始終弄不懂幾位英雄豪傑的縱橫關係,甚至先後輩分。就算記住了,一段時間後又遺忘了。直到有一天,抓起一本書就讀,書名看不出來是講什麼,也沒看簡介,本想翻個幾頁就好,不料一讀就入迷。那是司馬遼太郎的歷史小說,部分敘述有武俠小說的味道。主人公,猴頭猴…
文/郭凡嘉 或許是由於身處異鄉的關係,也或許是因為日本是一個同質性非常高的社會,打從我在日本生活開始,就一直關注著「在日外國人」的議題。二○○九年,我在東京所舉辦的Subaru文學獎(すばる文學賞)頒獎典禮上,因緣際會地認識了以中篇小說〈好去好來歌〉獲得佳作的溫又柔小姐,也很榮幸地接下了她的小說中文…
歷史小說不會只是說個故事,圖個過癮而已,總有要表達的意念,只不過這分企圖有的清楚顯現,有的隱約含蓄。平路寫《婆娑之島》,有很多話要說,對台灣前途,看過去,想未來,關切與憂心,期許與遺憾,都溢於言表。 大部分歷史小說,與武俠小說一樣,被歸類於類型/通俗小說,往往一寫好幾冊。但也有作家以純文學手法表現,…
文/管仁健(文史工作者) 原刊載於新頭殼,已獲作者授權轉載 「真相是沒有寫出來的部分。因此,歷史永遠是一本失傳的典籍。」 這是平路《禁書啟示錄》裡對「真相」與「歷史」所做出的定義。拜網路之賜,年輕鄉民只要敲幾下鍵盤,孤狗大神就能上通專家整理的維基百科,下達十方大德奉上的懶人包,成了年輕鄉民認識歷史的…
文/何宛芳 郭箏,一個最高學歷只有初中的作家,一輩子沒參加過文學獎,三十年寫作生涯,細數作品也只交出了不到二十篇短篇小說、兩部長篇及兩部武俠小說,卻讓傅月庵、王聰威、楊照都念念不忘他的作品。改行當編劇,也拿到了五次優良劇本,也交出了《赤壁》、《國道封閉》等作品……。 喬治歐威爾的《一九八四》,讓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