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犁客 我們對很多東西都有刻板印象,某些方面來說這不是壞事,甚至可以說是演化過程中生成的、讓我等人類有機會存活至今的保命機制──刻板印象和我們會在瞬間把眼前東西歸類到某種「我們已經見過而且知道那是什麼東東」的類目當中,藉以判斷這東西可不可信、好不好吃、能不能接近、還是我們應該拔腿就跑。 時至今日,…
文/陳義芝 過渡時代,令人切齒的人不少,令人仰望的人也所在多有。 行乞者武訓(一八三八──一八九六)、拾荒者王貫英、「豬仔勞工」丁龍的興學事蹟,作老合成一章,發揚了底層人士興辦教育的志氣。書中也推介了多位身在教育高層,引領學術文化的大師,例如:滿清末年,容閎(一八二八──一九一二)為使中國走上改革復…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大文豪夏目漱石是「經典也青春」登場次數屢創紀錄的作者,《從此以後》是夏目漱石「前期三部曲」繼《三四郎》之後的第二部,第三部則是《門》,但實則三部作品的主角人物並不相同,主要由「探討日本在明治大正時期,社會進入現代化後,年輕人,尤其知識分子,在時代劇烈變動…
文/詹宇 近日埋首伏讀《巨流河》,闔上沉甸甸的二十五萬字,書封重慶大轟炸下的漫天烽火,對照書頁最後一行「一切歸於永恆的平靜。」我參透了作者齊邦媛教授以這句做為回顧今生的結尾,誠如她九十歲時所說的:我這一生,很夠,很累,很滿意。 之前只是略略聽聞齊教授的大名,後來知道她是將台灣文學帶入國際的最重要推手…
文/犁客 「對於『公共知識分子』這詞,我也覺得很困惑。」伊恩.布魯瑪笑著說。 擁有藝術學位、當過劇場演員、寫藝術評論(包括劇場、電影、各類書籍及各種音樂)也寫政治觀察、擔任知名雜誌編輯、出版多本著作、精通六國語言⋯⋯布魯瑪具有許多不同專長、不同身分,因為大學時選讀中國文學,他甚至能讀、能講中文。 「…
文/馬家輝 那一年,我在香港城市大學替本科生開了一門跟閱讀和出版有關的通識科目,早上九點鐘的課,每個星期三掙扎起床,痛苦難堪,偶爾遲到,非常不好意思。準時的倒是一些學生,尤其是旁聽的學生,從中文大學來,從香港大學來,我的「人氣」,嘿,是不錯的。 有位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生,來自上海,據後來她說,每周三…
文/犁客 「李明璁、讀,和走,三者互為因果;」李明璁說,「這書名想很久啊。」 從2009年出版散文集《物裡學》之後,李明璁陸續主導幾本音樂相關主題書籍的統籌策劃、出版短篇小說集《Rock Moment》電子書,在許多網路媒體及平面報刊雜誌上寫評論文章;十年過去,等到2018年,讀者才盼到《邊讀 邊走…
媒體報導中、談話節目裡、網路論壇上,甚或你身邊朋友在閒聊的時候,有時會聽到「網友評論」,有時看到「專家意見」,這些公開發表然後被傳播的意見都一樣重要、可信嗎?談話節目裡那些排排坐的人真的是專家或知識分子嗎?事實上,知識分子和專家都得有一定的素質和養成需求,名嘴不見得真有專業,專家也不見得對所有事的見…
質言之,每個時代的氣韻不同,特色不同,步調不同,而它所要面對的問題也隨之不同!在二十一世紀,這個網路盛行,AI崛起,文化全球化的時代,在這個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文化與文化之間,到處充滿著衝突與危機的時代,哈伯瑪斯的哲學,他的特殊的現代理性思維,可說是提供了當代人類一種難得之可運用…
對談者/阿多尼斯、胡麗亞.阿卜杜瓦西德;譯/陳虹君 阿多尼斯 Adonis 原名Ali Ahmad Said Esber。著名詩人,一九三○年出生敘利亞。十七歲出版第一本詩集,並且借用古代腓尼基神祇阿多尼斯為筆名。曾獲德國、法國、義大利、土耳其與黎巴嫩等多國文學獎項。中文版詩集有《我的孤獨是一座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