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秒讀 要求無家者說出自己的生命故事,真的對他們有什麼幫助嗎? 發表於 20 1 月, 2022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開學文化 文/徐敏雄、謝宜潔、陳亮君、古明韻、陳秋欣 為了幫助人們活出具有意義的人生,Frankl 提出了下列三種策略: 1、投入藝術創造的活動來證明自己擁有「創造性的價值」(creative values);2、透過承受苦難來展現自己的「態度性的價值」(attitudinal 完整文章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 如何展覽「思考」?Doxa校園哲學展的觀察和啟發 發表於 1 8 月, 2019 By 朱家安 Photo Credit: Doxa校園哲學展 2019年7月30、31日兩天,萬華剝皮寮演藝廳有一個特殊的活動。遊客走進兩間教室大的挑高明亮空間,從工作人員手上取得一張卡片,卡片上印了三個問題: 愛情是________ 自由是________ 正義是________ 遊客順著展間走,兩邊有設計感的看板,整理了關於這三個問題的可能意見和生活案例。 完整文章
果子離群索書 【果子離群索書】告訴我你吃什麼,我就知道你是怎麼樣的人 發表於 4 3 月, 2019 By 果子離 Photo Credit: Unsplash 《吃便當》這書名容易遭致誤解,以為主題是在學校或公司帶便當/吃便當的心情與體驗,或者像《庖廚時光》那樣,分享做便當的戰果,不然至少談些什麼飲食文化。但都不是,此書是《鏡週刊》專欄選集,專欄名稱就叫「吃便當」。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醫生,我真的不是肖ㄟ。」她對我吼,「我其實已經死了,可是醒來的時候卻在這個身體裡。我不是女人!」 發表於 22 2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九色夫 陋巷,深不見底。 台北是不夜城,晚間也能借上空的霧霾來照路,但今晚的西門町玄如濃墨,樓梯間的光線在藻綠色出口外形成一個明亮的圓弧,圓弧外卻看不見任何事物,沉黑墨色反成透明,一如觀眾眼盯著歌劇舞台的布幕,又或者像日本能劇的黑子,明知道後頭存在著東西卻又要裝作不存在一樣。 完整文章
專訪 「我想朝大家未能想到的地方去寫。」──專訪林立青 發表於 28 9 月, 2018 By 犁客 文/犁客 「很多人問我:接下來要寫什麼?」林立青說,「但老實說⋯⋯我也不知道自己接下來要寫什麼。」 2017年出版《做工的人》之後,林立青從一個在臉書上寫文章描述工人日常實況的工地監工,變成暢銷作家,有些狀況沒變,但他看開了;有些狀況變了,而他認為自己眼界開了。 完整文章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龍山寺的菩薩和圖靈測試 發表於 12 9 月, 2018 By 朱家安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momo 上週我跟我伴侶老王去萬華龍山寺,她先前生活變動來求過籤,現在大致底定,來跟神明報告進度,順便請教新問題。 傳統求籤的方式是提問題、擲筊跟神明確認問題、抽籤、擲茭跟神明確認籤,後面這次擲筊連續三個聖筊才算數,否則表示神不認同你抽到的籤,要重抽重擲。老王問了問題,抽了籤,擲了三個聖筊。於是照著籤上號碼去領籤詩。 結果籤詩不是很吉利。 完整文章
活動記錄 我們都可能在生命中做錯選擇;每個無家者,都是一個人──《無家者》新書發表會 發表於 28 12 月, 2016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潘邵攝╱芒草心提供 文/陳昱昊 龍山寺是先民移墾台灣的信仰中心,當時從唐山過海、離鄉背井而來的人們面對荒漫燠熱的島嶼時,最真切最凝聚的力量與祈願都聚集在此,他們相信神靈藉由信仰滯留人間、帶給他們庇護。 完整文章
雜誌精選 推著父親半世紀的涼粉攤 聽萬華老仕紳說在地庶民故事 發表於 13 7 月, 2016 By Readmoo編輯團隊 古早味涼粉擺攤的地點在曾是臺北第一街的萬華貴陽街,常常早上十點開賣,一個鐘頭就被掃購一空。(圖片授權/小日子享生活誌) 撰文/鄭雅文 攝影/簡子鑫 記得很小的時候,一大早就能聽到我爸推著涼粉車,「叮叮叮」穿過萬華的大街小巷。周圍的小朋友一聽到這個聲音,就衝去跟媽媽拿錢,說要吃涼粉,有時候媽媽給得晚了,爸爸的涼粉攤一溜煙就不見,大家只好匆匆下樓,追著他跑。長大後聽老顧客說起,才知道除了「涼粉伯」,我爸爸還有另一個外號,就是「鐵腳伯」。 爸爸在 67 完整文章
閱讀意見 一座城市的深夜脈動 發表於 29 10 月, 2015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文/口羊 半夜三點從被窩中爬起,濃重的夜色伴隨著綿綿小雨,路上無人無車。從沒在這個時間踏出家門過的我,深怕濕漉漉的天氣加上夜黑視線不佳出意外,套上鮮豔的黃色雨衣,就這麼騎著車趕往台北城的西南角落。 完整文章
專欄, 黃子欽的設計嘴,泡 【黃子欽的設計嘴,泡】就是有趣跟好玩吧,要不然為什麼要做?──與插畫家王春子對談(一) 發表於 28 10 月, 2015 By 黃子欽 採訪對談/黃子欽;整理/陳怡慈攝影/蔡仁譯;作品提供/王春子 2007 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