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黛博拉.葛倫費德;譯/陳琇玲 我們都應該學會了解權力鬥爭者是怎樣的人,這樣當我們看到他們時,就會保持距離。美國女詩人瑪雅.安傑羅說過一句警醒世人的話:「有人向你露出自己的真本性時,在第一時間相信他們。」認清有人在尋找受害者的跡象,是相當重要的一項技能。 認出危險信號 首先,請當心那些無法接受拒絕…
文/彼得‧沃克;譯/陳思含 明明白白你的心 — 認識CPTSD 你可能聽過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但是你聽過「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CPTSD)」嗎?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很容易被誤解為一般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甚至被誤診為邊緣性人格障礙、自戀型人格障礙、焦慮症…
文/朗迪.班克羅夫特;譯/周沛郁 當代文化中各種關於施虐男性的迷思,主要是施虐者自己創造的。施虐男性替自己的行為編造解釋,再說給伴侶、治療師、神職人員、親戚和社會研究者聽。 他從前的伴侶嚴重虐待他,所以他現在看女人不順眼 我們在第一章法蘭的故事中看過,施虐者口中被前妻或前女友踐踏情感的悲慘經歷,可能…
文/上野千鶴子;譯/薛寧心 進入二○○○年代之後,躍升為高齡者受虐加害人首位的不再是媳婦,而是兒子。由於兒子照顧者的人數比例上較少,因此要說兒子成為施虐者的概率非常高,一點也不誇張。一般認為,施虐的機率與一起相處的時間長短有明顯的關聯。 媳婦虐待的案例比較多,單純只是因為媳婦照顧的比例很高。可是兩相…
文/金熹暻;譯/簡郁璇 「要知曉一個社會的靈魂,就看這個社會對待孩子的方式,除此以外,沒有更好的辦法。」 二○一四年三月的某一天,我偶然看到前南非總統納爾遜.曼德拉(Nelson Mandela)的這句佳言。那是我在蔚山調查一名孩子遭家暴致死的案件,發表相關報告之後,也是大眾剛開始討論一位被送養到美…
文/愛麗絲.米勒 如果有人讓一個孩子相信,人們侮辱他、折磨他是為了他好,那麼他可能一輩子都會這麼相信,而結果便是他也會虐待自己的孩子,並且以為自己完成了一項很好的工作。這孩子即便小時候遭到父母責打,依然得認為父母的行為是良善的,那麼那些他必須壓抑住的憤怒、不滿與痛楚將如何呢? 所有這些問題都使我更加…
文/犁客 「我立刻就為那段怪異、悲傷、怵目驚心的歷史著迷;」麗莎.溫格特道,「那是關於喬琪亞.譚恩以及她的『田納西兒童之家協會』曼菲斯分部的歷史。」 那天晚上,溫格特忙著寫一本書,工作到很晚;電視開著,聲音和光影是她工作時的背景襯底。凌晨兩點左右,一部關於「危險女子」的調查節目重播,溫格特瞥了一眼,…
文/瑪麗法蘭絲.伊里戈揚 法裔美籍文學批評家、人類學家雷內.吉哈爾(René Girard)說,原始社會的集體敵對性製造出無差異的暴力狀況,是經由仿效而散播開來,而且唯有在犧牲的儀式中才能找到出路,透過將某個人或某一群人指責為應對暴力行為負責,並將其驅逐(甚至是殺害)而完成。 時至今日,受害人並不會…
文/貝芙莉‧英格爾 「我的人生充滿了羞恥,我甚至無法想像活得像個正常人是什麼感覺」──太宰治 如果你在童年時曾受虐待或被忽視,你會懂得羞恥(shame)的滋味。也許,你一輩子都為羞恥感所苦。你會有羞恥的感受,很可能是因為自責(「如果我關心爸爸,他就不會打我了」),或因為你覺得受虐很丟臉(「我沒有為自…
文/李詩君 過去,對你而言是什麼呢?是想抹滅的噩夢?抑或是不忍回眸的血淚?你想如何定義?是定義呢?還是……無限的追尋呢? 日本知名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 2015 年 8 月出版的《以前,我死去的家》,作者以第一人稱敘事觀點,採回溯式解謎推展開故事全貌。從主角應了分手七年的前女友倉橋沙也加的要求,開始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