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記錄 胡賽尼寫的是阿富汗,也不只是阿富汗——〈經典也青春〉安可場側記 發表於 19 11 月, 2021 By 愛麗絲 文/愛麗絲 「我從沒料到有今天的見面會,一度想要不要戴墨鏡,保持廣播人廬山不見真面目的形象?」〈經典也青春〉主持人陳蕙慧笑著說,替七年來第一場見面會揭開序幕。 〈經典也青春〉節目由 Readmoo 讀墨電子書與 IC 之音聯合製播,如今邁向第七年、播出逾 350 集、在Sound On 上累積播放次數達 1,618,900 完整文章
專訪 十六歲的奇幻啟航,辨清世界的殘酷野兔物語──專訪譚光磊 發表於 11 11 月, 2021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文房.文化閱讀空間 記錄整理/洪啟軒 譚光磊曾慧眼引入《追風箏的孩子》、《風之影》等暢銷好書,2008年起更創辦「光磊國際版權」,除了專營外文書目的翻譯授權,同時也致力於中文書的國際授權。2011年將《複眼人》成功推向國際。 2015年出版的《單車失竊記》更是一舉入圍有「諾貝爾文學獎風向球」之稱的「曼布克國際獎」,成為臺灣首次入圍紀錄。身為版權經紀,譚光磊正是居於各方之間的重要橋樑。 航向版權代理的文學之路 完整文章
活動訊息 經典也青春安可場見面會:談胡賽尼的《追風箏的孩子》《燦爛千陽》《遠山的回音》 發表於 18 10 月, 2021 By Readmoo編輯團隊 1965 年,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出生於喀布爾, 1980 年代,蘇聯入侵阿富汗,他與家人一起逃往美國。 2003 年,胡賽尼第一本小說《追風箏的孩子》出版,全球口碑相傳,後續出版《燦爛千陽》《遠山的回音》,一樣獲得廣大迴響;胡賽尼的自我追尋三部曲,成了不少人認識阿富汗數十年動盪轉折歷史的起點。 2021 完整文章
專訪 以「故事」抵達千禧世代——專訪翻譯家李靜宜 發表於 12 10 月, 2021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文房.文化閱讀空間 記錄整理/鄭博元 談到臺灣當代翻譯者,絕不能略去李靜宜。她曾執筆翻譯多部知名文學作品,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追風箏的孩子》、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的《紐約三部曲》,與莎利.魯尼(Sally Rooney)《正常人》等,及許多經典推理文學作品。近年她成立東美文化,親自譯介推理小說,如:約翰.哈威(John 完整文章
閱讀意見 【經典也青春】為你,千千萬萬遍──李靜宜談卡勒德.胡賽尼的《追風箏的孩子》 發表於 4 10 月, 2021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阿米爾大人,您年少時代的阿富汗早就不復存在了。恩慈已離開這片土地,你無法逃避的只有殺戮。不停的殺戮。在喀布爾,恐懼無所不在。恐懼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近日阿富汗戰火再起,我想起第一本認識阿富汗人民的入門書——出版於2005年的《追風箏的孩子》,不免為那些受難的人們感到愴惶。 完整文章
國際風向 塔利班重掌阿富汗,《追風箏的孩子》作者胡賽尼籲國際勿放棄 發表於 17 8 月, 2021 By 愛麗絲 Photo Credit: unsplash 編譯/愛麗絲 二十年前,美國及其盟國趕走了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投入數千萬軍隊和數十億美元,重建阿富汗、訓練其國防部隊。然而,如今隨塔利班政權以超乎預期的速度重新控制阿富汗,這一切似乎都化為烏有。 記者兼作家艾赫梅得.拉辛德(Ahmed Rashid)曾於 2000 年出版《Taliban: The Story Of Afghan Warlords》一書,在 911 完整文章
閱讀意見 【經典也青春】若你遺忘了呼喚——龐文真談卡勒德.胡賽尼的《遠山的回音》 發表於 12 7 月, 2021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文真在多年以前就跟我提到非常喜歡《遠山的回音》,並且說胡賽尼的《追風箏的孩子》是她理解阿富汗這個國家以及此地人民傷痛的起點,她為受苦的人們感到很不捨。 因此,當「經典也青春」節目迎來第三百集,極力邀請文真來上節目談書的時候,她毫不遲疑地選了《遠山的回音》。 完整文章
華文市場 【讀墨使用祕技:電書就要這麼讀!】總裁到底有多讀! 發表於 31 7 月, 2020 By Readmoo編輯團隊 你曾為了《追風箏的孩子》感動落淚,你曾為了讀《羊毛記》而徹夜未眠,你曾為了《風之影》而想買機票到西班牙尋找「遺忘書之墓」,你也曾為了《格雷的五十道陰影》而,呃⋯⋯嗯咳,重點是,沒有總裁,這些書你可能都看不到。 不是,不是格雷總裁。 完整文章
閱讀意見 【讀者舉手】即使深信上帝的人,也可能做出錯誤決定──《梅岡城故事》 發表於 4 2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Wiki 文/Sophie 原載於【分享書】,經作者同意轉載 閱讀喜好是很主觀的,這只是我自己的感覺以及評論。 《梅岡城故事》並不是新書了,本書在1960年代就已出版,而且也獲得了普立茲文學獎。 這故事是藉由一個六歲小女生的眼睛來看事情,雖然一開始並沒有想像中的精彩,但是在平凡的生活中,我們也看到了在梅岡城的形形色色、每個人的隱私及他們的喜怒哀樂。 完整文章
閱讀好好玩 這部小說美化自殺、那部小說促進恐怖主義?青少年小說有沒有這麼可怕!? 發表於 19 6 月, 2018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編譯/暮琳 台灣在推動中小學性教育的過程中,讓人最哭笑不得的家長抱怨恐怕就是引起全國網友高度關注的:「課本闔上時男女生的生殖器會碰到」。這類在大眾看來幾乎是歇斯底里的評論除了凸顯社會新舊觀念的衝突外,另方面也讓家長心中永遠的難題再次浮上檯面:「究竟該讓我們的小孩知道多少?」 孩童與青少年到底有沒有足夠穩定的心智與能力消化書中呈現的世界,一向是家長與學校機關的難題。 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