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Waiting 在大多數情況下,作家通常樂見自己的著作被改編為影劇作品。畢竟,除了版權費確實也是一筆收入之外,這麼做同時也是一種有效推廣原著,甚至是建立作者知名度的方式。像是史蒂芬.金(Stephen King)便曾在提及《魔女嘉莉》(Carrie)電影版時表示:「電影使書成名,書則使我成名。…
採訪/犁客;文字/伊格言 小說家、詩人,伊格言或許要為自己新增一個稱號:Youtuber。 有此一說,是因伊格言從2019年10月開始,開始在自己的Youtube頻道上傳影音節目;但加了「或許」,是因這些影片並非常見的、有Youtuber對著鏡頭(無論是在畫面正中或一角)的那種型式,伊格言的「想法」…
編譯/暮琳 小說家從真實人物及事件擷取靈感,這些成為靈感來源的人、事、物則藉由被書寫而獲得新的生命:被看見、被討論、被記得。小說家遇上的人與事、或是翻閱的某則也許轟動也許不起眼的新聞,溶進故事中長成全新的生命體。最後,虛構的生命力滲透回現實,讓那些傑出的、特別的、哀傷的人生持續存在,影響著數以萬計的…
編譯/陳慧敏 2016 年 2 月 19 日,歐美文壇兩位作家同日殞落。一生只寫《梅岡城故事》一本書,而奠定在二十世紀經典大師地位的美國作家哈波‧李(Harper Lee),以 89 歲高齡,在睡夢中辭世。以《
2016/1/28(四)上午8點15分於 IC 之音竹科廣播首播的「經典也青春」再度邀請到作家陳栢青來到節目現場,為我們領讀楚門・卡波提(Truman Capote)的經典小說《第凡內早餐》。 在世界文學史中,《第凡內早餐》的主角荷莉小姐(Holly Golightly)可說是個性非常鮮明的人物。領…
文/陳栢青 謀殺不只是畫下一個句點。他往往開啟一個問號: 「人為什麼殺死另一個人?」 我想知道為什麼。我們都想知道。一種好奇必然是來自於窺私探隱的渴望,追求官能或精神上的刺激,想目睹奇觀。但也有一種是,我想知道,人作為一種存在到底發生什麼事情?「人為什麼殺死另一個人?」,那是對對於我們的精神面未及探…
於 10 月 8 日首播的「經典也青春」中,邀請到甫出版長篇小說新作《生活是甜蜜》的小說家、藝評者李維菁來到節目現場,為我們領讀美國南方文學代表作家卡森・麥卡勒斯(1917-1967)一鳴驚人的處女作《心是孤獨的獵手》(Heart is a Lonely Heart)。 「美國南方文學」的全盛時期為…
編譯/白之衡 對台灣讀者來說,已故美國小說家大衛‧福斯特‧華萊士(David Foster Wallace)可能是個不太熟悉的名字,但這位人生只走過短短 46 年的小說家,卻被譽為「美國當代最有影響力的作家」,曾經執導《戀夏進行曲》(The Spectacular Now)的美國導演詹姆士‧龐索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