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秒讀 社會的階級愈分明,我們的社交焦慮愈強烈 發表於 1 9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理查.威金森、凱特.皮凱特;譯/溫澤元 大家常把偏低的社會地位跟貧窮的影響混為一談。我們都以為淒慘的物質條件(例如簡陋、擁擠的住家和品質不佳的食物),是貧窮與匱乏對窮人最直接的影響;不過隨著社會逐漸富裕,物質生活水準的重要性已不如以往。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能透過物質生活條件來判斷人們是否能正常參與社交生活,是否能避免遭到「社會排除」(social exclusion)*。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他們不見得很幽默或擅於社交,但相處起來總是格外舒服 發表於 2 6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有川真由美;譯/涂紋凰 有方法可以順利找出對方想聊的話題 日本的知名主持人塔摩利,常常讓我覺得他真是個帶話題的天才。無論他上哪個節目或和名人對談,那看似緩慢的說話步調,其實是在提問中找話題開啟對方身上的聊天開關。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表面上說沒事,其實心裡很有事 發表於 16 5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Pixabay 文/安卓雅.布蘭特 Andrea Brandt 譯/祁怡瑋 辨識何謂被動式攻擊反應 蘿貝塔和喬伊斯合住一戶公寓。她們以共有的家用金購買雜貨。為了省錢,她們每星期去量販店採購一次。在量販店買半加侖的鮮奶比在附近超市買兩夸脫還便宜。 一天早上,喬伊斯想加鮮奶到她的玉米脆片裡,卻發現紙盒裡只剩一、兩匙鮮奶。蘿貝塔正準備出門上班,喬伊斯問她:「鮮奶怎麼沒了?」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編輯是讀者的代表,不是作者的粉絲」 發表於 6 5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箕輪厚介;譯/葉廷昭 通常我會跟合作的作者養成一種類似摯友、戰友、損友的關係。不過請別誤會,真正該重視的不是作者,而是讀者。重要的是結果,不是過程。出版界普遍認為,編輯應該討好作者,最好像跟班一樣。我倒是有不一樣的看法,我想跟作者保持對等的關係。 有的編輯在作者的簽書會或座談會上,只會像跟屁蟲一樣鞠躬哈腰,當這種機械化的跟班一點意義也沒有。這不是為作者好,純粹是自我滿足罷了。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克制自己不動,有時可能是最具同理心的舉動 發表於 17 4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黛安娜.雷納、史蒂文.杜澤;譯/林金源 他的一切包含等待之中。 ——詹姆斯.沙利斯(James Sallis),《演繹》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擔任白宮社交秘書,你不只要幫第一夫人回覆邀請與策畫宴會,還要具備五花八門的技能 發表於 31 10 月, 2018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Pixabay 文/莉婭‧博曼 Lea Berman、傑瑞米‧伯納 Jeremy Bernard 完整文章
閱讀意見 【經典也青春】誰勒索了誰,誰容許的 ——海苔熊談蘇珊‧佛沃的《情緒勒索》 發表於 21 10 月, 2018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在人與人的關係中,有兩個基本的難題,自己的處境與對方的處境、自己的情緒與對方的情緒。 處境需要彼此理解,情緒需要各自消化。一旦沒有處理得宜,雙乘的後果,更顯複雜、危險。 情緒何來,人尚且不明其因,再加上利害得失計較,就有盤算。 怎樣的情況才算勒索,如何覺察、如何應對,如何掙脫。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容易把尷尬情緒表現出來的人,社交上比較受歡迎? 發表於 17 10 月, 2018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泰田.代;譯/謝凱蒂 完整文章
閱讀意見 【經典也青春】長頸鹿式女孩(或男孩)的苦惱 ——海苔熊談瑪蒂.蘭妮的 《內向心理學》 發表於 16 10 月, 2018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忘了在哪裡讀到的文章,説張愛玲是那種典型的長頸鹿女孩,星期一刺到腳掌,星期六才有(能)反應。 這個譬喻用來形容世界上佔百分之二十五的內向性格者再適切不過。 如果你成長在一個外向性格者佔多數的家庭,而這個世界又多半以夠不夠「快」、「積極」、「主動」、「合群」來判斷一個人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那真是災難一場。 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