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犁客 每次在新聞裡聽到有人講「這樣會讓我不知道怎麼教小孩」都覺得很蠢。 會覺得蠢的原因有好幾個,這話出現的場域和情境不同,聽起來就有不同的愚蠢理由。而最蠢的狀況,或許就是這句話最常出現的性別議題相關討論當中的時候──為了孩子的教育而對公眾議題提出意見,理論上沒什麼問題,與社會制度相關的公共議題,…
當你生活遇上問題,是找本相關領域的書來研讀,還是用谷歌大神搜尋?是想要問專家,還是去PTT裡看看鄉民怎麼說? 我們不是不知道所謂的專家學者會怎麼說──每當有重大爭議事件,媒體就會去訪問那些所謂的專家學者,然後在即時新聞更新的時候抄一抄所謂的網友看法。媒體常常抄或訪問的所謂專家學者,通常原來是資訊科學…
鋁鎂鈾銅鋰鋅。 很多人都不想被這個網路上盛傳、原意為「你沒有同理心」的標籤給貼上,那比直接被罵髒話沒好哪去。 然而,就是因為同理心有時候實在是被太過濫用了,所以才會出現「銅鋰鋅」這種對濫情理盲的諷刺。 先不管台灣社會究竟有沒有同理心,美國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保羅.布倫(Paul Bloom)在《失控的…
文/史比野塔;攝影/謝定宇 1960年代是個實驗的時代,社會充斥改變氛圍,人們思考如何登陸月球。五十多年後的今日,全球的科學家們如火如荼地準備火星登陸的計劃,一探未知的領域。這樣的精神,也體現在當今紙媒的摸索中。三月初《新活水》總編輯張鐵志和《大誌》、《週刊編集》總編輯李取中,在青鳥書店分享他們「從…
一、本質上,「酸民」是理想主義者。他們關注世界,絕不隱遁;他們具原則性,立場清晰、勇以表態。 二、實質上,「酸民」是發育不良的理想主義者。他們沒有培養足夠的知識力,更遺憾的是,他們欠缺具道德勇氣的行動力;他們心中依戀不捨的,只是一張已然殘破多年的理想地圖。 三、「酸民」喪失了較深刻的知識力與行動力,…
印象中,位於香港將軍澳的《壹週刊》總部裡,某個會議室的牆上掛了一幅字:「我們銷售的商品是自由!」好像是黃永玉落的款。 台灣《壹週刊》草創之初,黎智英大概覺得台灣記者、編輯的工作心態過於孤高,離讀者太遠,因此經營主力都在鞭策我們這些工作者要如何「想讀者」。 我在《壹週刊》工作的三年裡,黎智英只有一次提…
文/犁客 「如果想要批評媒體上那些似是而非的說法,」朱家安說,「學哲學是個不錯的選擇。」 還在念大學哲學系的時候,朱家安發現不同大學的哲學系所會教授不同哲學系統,但高中生並不知道這件事,選填志願時,每個哲學系所看起來都一樣是「哲學系」。朱家安開始在網路上介紹自己就讀的中正大學哲學系,希望為高中生提供…
在這瘋狂且混亂無序的世界中,想尋找生命意義、想追求更美好的世界、想做點什麼的年輕人,究竟該從何處著手? 在芝加哥街頭、卡朋黑幫、監獄、各地貧民窟及底層社區打滾五十餘年,運用高超技巧組織群眾的戰術大師阿林斯基,直探人心深處的反叛之作。 「馬基維利的《君主論》是寫給有權有勢者,教他們如何掌握權力。《叛道…
有許多公共議題的辯論,真的很叫人傷透腦筋,例如該廢死嗎?該開放移民嗎?該抽富人重稅作重分配嗎?同性戀婚姻該合法嗎?墮胎該合法嗎?該限制發展來保護環境嗎?鄉民的正義,在這些議題的討論中,常常是不缺席的。就算是理性的討論,正反方都能提出有理的論據,在教育中不太強調思辯的亞洲社會,尤其令人難以抉擇,所以乾…
文/犁客 「那時白天搞運動,晚上聽搖滾,」張鐵志笑著說,「好像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裡。」 以《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反叛的凝視》、《時代的噪音:從狄倫到 U2 的抗議之聲》等書為搖滾青年、樂團成員、社運分子及文化觀察者熟知、前幾年在香港擔任《號外》雜誌總編輯的張鐵志國中就開始聽搖滾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