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本書都讀不完的話,就不要去要求你的孩子要讀書」──專訪9月店長何戎

文/犁客 「我那時候不像現在的小孩,比較早就有很多管道可以接觸英文,或者是有雙語教育的環境,」何戎說,「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都是上國中才開始學K.K.音標。」 何戎的英文學習起步沒有比別人早,但後來的成績比別人好,「小時候就文科比較好嘛,所以自己就比較注意成績好的文科;當你把focus放在某一個領域的…

我剛摸右臉時,一個三千哩外的人感覺到我在摸他

文/蒙蒂.萊曼 Monty Lyman 譯/呂奕欣 「你能感覺到這個嗎?」我問。 「行,」喬爾有點百無聊賴地答道,眉毛揚起的程度微乎其微,看來每個見過他的人都做一模一樣的事。「如果你和我坐在同一個房間,會覺得真實一點,但我還是感覺得到。我好像一面鏡子,左臉頰感覺得到。」 我剛撫摸右邊臉頰,而一個在三…

「都是我害球隊輸掉了冠軍⋯⋯」你該怎麼回應這類自艾自憐?

作者:麥可.索倫森(Michael S. Sorensen);譯者:朱詩迪 如果你無法體會,也讓對方知道 雖然有過類似經歷,確實有助於對他人感同身受,但沒有也無妨。不管你信不信,「承認自己無法體會」也是有效傳達認可的一種表現。為什麼呢?因為這展現出你對他人及其處境的尊重與重視。它恰恰與「我完全懂你的…

【讀者舉手】對難民的同理,是最重要、最人性的捐助。《請帶我穿越這片海洋》

文/謝幸吟 《請帶我穿越這片海洋》這句看似浪漫的話,其實出自2015年5月網上盛傳的敘利亞難民遺書,藏著許多人的傷心絕望,也是卡里姆.埃爾─高哈利(Karim el-Gawhary)與瑪蒂爾德.施瓦本德(Mathilde Schwabeneder)兩位新聞工作者的書,中文版由漫遊者文化在2017年3…

即使是尊重言論自由的西方國家,也越來越懶得尋找共同語言

文/馬克.湯普森 譯/王審言 無論落在政治光譜的哪一點,都有越來越多的人發現:我們的政治以及政治議題的辯論與決策方式,已經走上歧路。從美國、英國到其他西方國家,無一倖免。批評民主粗糙喧鬧,已經是老生常談了——從柏拉圖(Plato)到湯瑪士.霍布斯(Thomas Hobbes)都一再論及。現在卻有充足…

共感人並非「過度敏感」,但得學著掌控自己的獨特天賦

作者/茱迪斯.歐洛芙(Judith Orloff MD)譯者/許恬寧 許多因素都會讓一個人成為共感人。有的嬰兒來到世上時,原本就比其他孩子敏銳,那是一種天生的氣質,打從他們出生就看得出來。他們對光線、氣味、碰觸、動作、溫度、聲音特別敏感。 此外,我從自己的病患與工作坊成員身上,觀察到某些類型的敏感可…

將創傷化為強大力量,冶煉於龍焰之中的女王丹妮莉絲

文/崔維斯.蘭里;譯/姚怡平 丹妮莉絲如何成為世上最有權力的女人?是什麼因素,讓她有別於維斯特洛與狹海另一岸的領袖?為什麼這麼多人,誓言效忠她與她的理想?只要瞭解心理學在適應力與創傷後成長上的概念,多半就能回答前述問題,這兩種概念可保護個人的安全,避免創傷造成負面影響。 忍受火焰:適應力 適應力,有…

情緒是真的,道理是假的

文/馬度芸 我的瑜珈老師說過一個關於她在泰國旅遊的經驗: 我在一個非常高級的五星級餐廳用餐後,光臨它的五星級洗手間,才進門就看到一個非常美麗的女子剛好從裡面出來,因為出眾的氣質與美麗讓人不免多看兩眼。結果我進去那女子才出來的那間廁所後,頓時被眼前的景象嚇了一跳,馬桶蓋上、地上都灑滿了液體,不知道是水…

我們喜愛並信任珍・奧斯汀,來自她卓越的同理能力

文/溫蒂.瓊斯;譯/趙睿音 我的第一段婚姻都得怪珍.奧斯汀。伊莉莎白.班奈特(Elizabeth Bennet)結婚是因為感激和敬重,而這正是我對第一任丈夫的感覺,如果這些對伊莉莎白來說就已經足夠,那麼對我來說為什麼不呢?但我不是伊莉莎白,我比較像愛瑪(Emma),那個缺點更多的女主角。浪漫的愛瑪絕…

讓孩子學習自己解決事情:用「啟發式問句」協助孩子思考

文/邱淳孝 當父母以身作則地表現、傳達出「面對錯誤」的勇氣與態度時,身為父母也可以引導孩子思考,如何「解決問題」,而非自責與自我挫敗。而「啟發式問句或蘇格拉底式問句」是最好的方法。 蘇格拉底位居古希臘三大哲學家之首,據說當他的學生在發問時,他並不會直接回答學生,而是常用「反問」方式,去激發學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