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大師不為人知的另一面,原來除了搖筆桿,他們還當過……

編譯/陳慧敏 諾貝爾文學獎、普立茲獎得主、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當他們的著作成名,作品摘下文學桂冠前,他們也一樣是為五斗米折腰的老百姓,許多文學作家在成名之前,都不得不在餐館、在建築工地等打工,讓肚皮吃飽,才能支撐文學熱情,也有些大師曾是吃癟的業務員、生意慘淡的小診所醫生,這讓他們有餘裕,或者有更…

四十年前,年輕的大衛鮑伊說:我要把《一九八四》變成音樂劇!

編譯/黃彥霖 文學作品一直以來都是戲劇領域的創作靈感來源,無論是劇本或小說,偉大的作品都提供了改編劇本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自在挖掘的藝術深度。不過,越是偉大的作品就越難改編,這是困擾過所有野心家的難題。今年年初甫離開人世的英國搖滾音樂家大衛‧鮑伊(David Bowie)在距今四十年前就曾試圖要挑戰喬治…

【讀者舉手】我們不是這卓越世界的卓越居民──《巴黎倫敦落拓記》

文/Miffy 我們意識到自己並不是這卓越世界的卓越居民,只是一群工資微薄的工人,寒酸潦倒地喝得醉醺醺。 ──《巴黎倫敦落拓記》 《巴黎倫敦落拓記》是喬治‧歐威爾的首部作品,描寫歐威爾在巴黎和倫敦社會底層的生活經歷。歐威爾以客觀忠實的手法記錄社會觀察,提出疑問和思辨,懷著人道主義的關懷,希望對不公不…

冷戰時期,美國文學和電影背後的黑手竟是──中情局?!

編譯/陳慧敏 冷戰時期,共產陣營被控高壓言論管制,實際上,美國中情局(CIA)更深諳文化是政治軟實力的道理,透過許多外圍組織和基金會,滲透和影響美國文學、電影,打造反共的思想陣線。這隻看不見的黑手形塑了美國文學的部份面貌;《動物農莊》躍上大螢幕的幕後推手,正是中情局! 中情局由文化切入政治最有名的案…

【經典也青春】《1984》、《動物農莊》的創作源頭──廖彥博談歐威爾《向加泰隆尼亞致敬》

本週四(6/25)播出的「經典也青春」再度邀請到歷史作家、譯者廖彥博來到現場,為我們介紹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在親身參與西班牙內戰之後,所寫下的報導文學作品《向加泰隆尼亞致敬》。 在這場戰爭初期,歐威爾抱持著滿腔理想,希望能透過這場戰役,與從世界各地前來參戰的志願者,一起推翻佛朗哥的右派獨裁政權,並落…

【號外城市閱讀】何韻詩:閱讀,為內心照鏡子

文/蔡倩怡 & 張鐵志、記錄/迦南、攝影/Satgle Ko原文刊載於《號外》二月號,已獲授權轉載 一場雨傘運動,讓我們看清每一個人的內心,剔透利落。例如何韻詩。阿詩被捕時,我想,大抵撼動了許多人的心,看見一個歌手,能夠為香港走到這一步。阿詩去年開始在報章寫專欄,不論文筆或是內容,都絕對不…

亞馬遜和Hachette激戰 不惜把作家和讀者捲入戰火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Maria Elena 編譯/陳慧敏 為了打贏電子書合約戰,亞馬遜(Amazon.com)和五大出版商之一Hachette紛紛拉長戰線,把作家和讀者捲入戰火,戰況更形激烈。在Hachette日前得到九百位作家聲援力挺之後,亞馬遜8日發動反擊,企圖動員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