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臥斧※ 原刊於【Medium】,經作者同意轉載 看電影《惡水真相》(Minamata)預告時,可能會認為這部電影要講的是日本四大公害病當中的「水俣病」(Minamata disease),或者認為故事重點會是透過鏡頭、將此病公開到國際社會的美國攝影師尤金・史密斯(W. Eugene Smith)…
文/廖偉棠 Bob Dylan 回憶錄的第一卷英文名字叫做 Chronicles──《編年史》,中文譯本在大陸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名字改為《像一塊滾石》。中文版的名字來自 Dylan 燴炙人口的那首「Like a Rolling Stone」,明顯比英文名更加「詩意」和「搖滾」──當然,也更煽情。但…
文/史比野塔 2016年林貓王製作的歌單「金曲獎作詞人獎精選:詩的字眼」創造了另一個平行時空,在那裏的林貓王不是DJ,而是金曲獎評審,挑選出他認為的最佳作詞。林貓王發現,許多自己喜歡的歌,詞都有詩的感覺,但如果因此稱他為「文藝青年」,林貓王會斬釘截鐵地回你:這樣有點太假掰。 並不是指文藝青年不好,而…
編譯/暮琳 2016年12月10日諾貝爾獎頒獎典禮,被成為搖滾民謠詩人的巨星:巴布.狄倫(Bob Dylan)成為唯一一名缺席的得獎者。搖滾歌手獲頒諾貝爾文學獎在文壇掀起軒然大波,伴隨得獎人爭議而來的則是各種「何謂文學」的爭論、諾貝爾文學獎精神的辯證與巴布.狄倫飆升的點閱率和CD銷量。 1940年代…
文/陳慧敏 通往村上春樹文學世界的入口,到底是一座井底、迷宮般的圖書館、海豚賓館的電梯,還是《1Q84》裡的高速公路安全梯?也許,閱讀時老是被你省略跳掉的音樂片段,是非常重要的線索,那裡可能是進入村上春樹文學世界的入口喔。 為什麼這麼說?最直覺的當然就是村上春樹的多本小說書名來自音樂曲目,《挪威的森…
文/閱樂書店林哲安 我們要怎麼去看待那些所謂的「社會規範」呢?找個好的工作、找個好女孩結婚、組個令人稱羨的家庭,安安穩穩的度過下半輩子。對一個滿二十八歲,每次跟父母通電話時,都只會為了薪水、存款吵架的半吊子音樂人來說,這是個必須迴避的問題。 你說是吧,Rob? 除了年紀比你小之外,我和你,有太多的共…
文/張鐵志 這可能是搖滾史上最撼人的演唱會之一,因為這場搖滾演唱會展現了搖滾樂如何在關鍵的歷史時刻,賦予了準備追求改變的聽者深刻的力量與信念,從而改變了世界──讓柏林圍牆倒塌。 1988 年 7 月,就在柏林圍牆倒塌的十六個月之前,美國搖滾巨星布魯斯‧史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
楊照與馬世芳從那些啟蒙他們的札記談起,親身分享年少時光的閱讀經驗,進而談到在想盡辦法讀懂那些「讀不懂」的經典的過程中,是如何擴展了他們生命經驗,也徹底改變了自己的一生⋯⋯ 楊照談閱讀札記的魅力:恰如其分,止步於靈光照耀的盡頭 從與主持人陳蕙慧的出版緣分談起,作家楊照闡述這一回出版《烈焰:閱讀札記I》…
文/蔡倩怡 & 張鐵志、記錄/迦南、攝影/Satgle Ko原文刊載於《號外》二月號,已獲授權轉載 一場雨傘運動,讓我們看清每一個人的內心,剔透利落。例如何韻詩。阿詩被捕時,我想,大抵撼動了許多人的心,看見一個歌手,能夠為香港走到這一步。阿詩去年開始在報章寫專欄,不論文筆或是內容,都絕對不…
文/犁客 「我知道你們大部分是來看瑪莎的,」張鐵志看著臺下或坐或站、擠得滿滿的觀眾,笑著說,「其實,我也是。」 張鐵志會這麼說,是因為他想當面謝謝瑪莎幫《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的十週年紀念增訂版寫序──二十一世紀伊始,張鐵志正打算出國攻讀博士,他希望整理自己多年來與搖滾樂及社會學相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