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愛麗絲 「我總在驚覺忘記拍照時回過神來,發現自己是在做夢,」夢境反映部分現實想望,日安焦慮近期最常夢到的,是前往日本自助旅行。在夢裡,日安焦慮從未獲得任何身處日本的實證,但無論機上啟程、在深夜街道仰望亮晃晃的招牌,一切讓他內心篤定,自己正在日本旅行——但終究是短暫美好的夢一場。 如果夢境不只是一…
文/犁客 漂亮的大提琴手在家練琴,公寓當中的管道輾轉傳來奇妙的聲音,與大提琴相互呼應,讓琴手芳心暗許──不過這個與她合奏的對象不是真人,而是一部有感情的電腦。 這是八零年代矇騙,呃,瘋靡眾多青少年男女(甚至中年男女)的愛情電影《神通情人夢》,原因不只是在那時候「個人電腦」完全還是種新鮮玩意兒、大家還…
文/彗星 《我所看見的未來》是一本以夢日記為基礎的漫畫書。 作者竜樹諒,把她做過的夢境用本子紀錄下來,再以漫畫的方式呈現,在1999年的年底出版的書封面上寫下「大災難是在2011年3月」的預言,原本以為只是一個都市傳說,結果隨著到了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爆發,這本書一躍成為眾人的注目焦點…
文/臥斧 很多人為了「消遣」而讀漫畫。 事實上,影視、小說等等以承載故事為主的表現形式,閱聽者當中也有不小比例把這些視為消遣。將這些創作視為消遣沒什麼不好,有一定數量的閱聽者接觸創作,是產業賴以成形的基礎;但換個角度講,有些創作除了消遣之外,還能提供更多,例如體驗不同人生或思索各種主題,即使是相當商…
在分工細緻的現代社會裡,每個人都依賴著無數的別人才能生活,其中有大多數人互不相識──生活用具都得有人設計製造,沒有這些別人,個人很難生存──每個人都是組成「社會」這個大群體的一部分,一方面將自己的部分技能提供給社會,一方面從社會獲得其他人的付出。 從這個角度來說,理解別人,是在現代社會生活的第一等要…
文╱重點就在括號裡 他想創作出來的「夢」,是現代社會人的「壓力」,總是渴望逃離現實壓力的想法,一點一滴的在他的想像裡,用虛實交錯,似假似真的手法,表現給觀眾看。 在他的第一部動畫《藍色恐懼》裡頭,有場女主角被迫拍了強暴戲、象徵著「偶像之死」的場景,這段有幾個非常過火、直逼限制級的裸露色情鏡頭,有人問…
文/阿德勒;譯/吳書榆 夢境在表達其目的時,既不合邏輯,也不真實。夢境的存在,是為了引發某種感受、心情或情緒。想完全揭開夢境的隱晦面紗,並無可能。不過(在這一點上),夢境和清醒時的人生、行動只有程度之差,而非分屬不同類別。一個人的內心會如何回答人生的問題,和他的人生計畫(scheme of life…
編譯/暮琳 「你懂的,書店是木頭與紙張建成的夢。他們是時空旅行、是出口、是知識與力量。簡單的說,書店是最棒的地方。」——簡.坎貝爾(Jen Cambell)在《The Bookshop Book》中是這麼形容書店。 喜歡書的人,怎麼可能不喜歡書店。 如果說書是通往另一個世界的門,那蒐羅了所有門扉的書…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1905年在瑞士專利局擔任職員的愛因斯坦,提出了改變人類對宇宙與自然既定認識的「相對論」。 另一個物理學家萊特曼於1992年,以那一年伯恩的現實時間與做夢時間(4/14~6/28),在三十個章節,由直接穿透愛因斯坦身心的三十個夢,來呈現時間的性質。 若果…
文╱韓江;譯╱千日 在妻子還沒有成為素食者之前,我從來沒有想過她身上會有什麼特別之處。坦白說,即使是第一次和她見面的時候,我也沒有產生什麼怦然心動的感覺。不高不矮的個子、不長不短的頭髮、病厭厭的泛黃皮膚、單眼皮、稍稍突出的顴骨、彷彿害怕張揚個性似的黯淡平凡穿著—她走到我的桌前時,腳蹬款式最簡單的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