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文壇大家、《丈量世界》作者丹尼爾‧凱曼(Daniel Kehlmann)又有新作在臺灣上市;趁著這次《F》與大家見面,商周出版編輯部也特別用筆訪的方式,為臺灣讀者跨海帶來凱曼的第一手消息。對這位向來不喜歡搭飛機的作者來說,這或許已經是臺灣讀者與他最近的距離了!
編譯/陳慧敏 想聽美國桂冠詩人朗讀或介紹自己的作品,過去得要千里迢迢去到華盛頓特區的美國國會圖書館,請館員調出錄音帶,非得在館內聆聽。現在,這座全世界最大的圖書館,已陸續把這些錄音檔案數位化並上網,桂冠詩人彷彿可以無時無刻為你朗讀,可以跟著你進捷運、上健身房、四處旅行,讓詩進入你的日常生活,未來將會…
編譯/陳慧敏 作家與出版社向來有種命運共同體的味道,但大家有想過,事實真是如此嗎?兩方難道不會上演揪心的小劇場嗎?現在歐美的一份調查,揭開了事實真相。調查發現,作家對傳統出版社的不滿,多來自其拙於行銷、數位化能力低落,與疏於溝通、回饋。也因此若有人來挖角,他們多數願意跳槽。然而,抱怨歸抱怨,面對高版…
文/何宛芳 一本書的背後,從頭到尾到底要有多少人張羅才能誕生?編輯團隊要有多大才能產出足夠細膩的文字與資訊?如果這樣的問題曾經出現在你的腦海裡,或許你就會對日本 JTB 出版集團旗下旅遊書系列 Rurubu(るるぶ)的作法,感到相當有興趣。 首創日本旅遊書鉅細靡遺的掃街風格的 Rurubu,其 JT…
我們或許一點也不難想像,有一天我們家裡的空調、冰箱、電視、洗衣機、洗碗機等等,出門時代步的汽機車等等,全都裝上了像今天的智慧手機一樣的裝置,還有工廠的所有機器和商場的所有購物車也一樣,它們能夠進行精密的計算,並且利用無線網路互通資訊,讓我們過著極為有效率的生活,以最少的能源做出最大的生產。不僅如此,…
文/龐文真 兩個禮拜前,PChome 創辦人暨董事長詹宏志有個「行動商務七問——我的困惑與想像」演講報導,看著文章時,我心有戚戚地想著,把文內行動商務換成電子書/數位閱讀,不也是我的處境?哈,原來纏繞詹先生的困惑和想像,也和我差不多。那麼,我可以安心一點,不用那麼焦慮了。 以下,就仿以他的演講內容大…
編譯/曾筱媛 原刊載於數位時代,已獲授權轉載 去年亞馬遜(Amazon)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以個人名義買下全美最老報業《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斥資2.5億美元。消息來的突然,連華盛頓郵報內部員工都不知情,更引起宣然大波,大家都在猜,一家電子商務的創辦人,跨產…
文/董福興 創新,發生在哪兒? 我研究數位出版的這些年裡,所見到走在最前端的實踐與倡議,都發生在人與人相會的空間之中。在日本,許多出版相關的組織,例如JEPA,會定期舉辦各種聚會,討論技術、策略、實踐經驗。我曾經參加過其中幾場,來自各出版相關單位的數位領域負責人齊聚一堂聆聽演講——這或許是日本獨有的…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Zhao ! 文/Jasmine 這幾天最熱門的話題莫過於蘋果(Apple)發表新一代大螢幕尺寸的iPhone,以及Apple Watch。尤其Apple Watch的出現,是否讓穿戴式裝置帶我們走入更深層數位化世界的新領域?就像2007年1月,賈伯斯…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Maria Elena 編譯/陳慧敏 想向圖書館借的書,如果被借走了,真的很跳腳,但數位館藏就能解決此煩惱。 歐盟法院(Court of Just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最新判決指出,圖書館不需要經過出版商同意,有權將館藏數…